>>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黄河两岸是我家】在守望黄河的时光里,品味寻常生活的幸福
2020-07-09 17:37:43   
2020-07-09 17:37:43    来源:宁夏新闻网

  天下黄河富宁夏。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境,黄河流经397公里,过中卫、吴忠、银川,由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虽然流经宁夏境内仅占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但黄河母亲却将最大的恩宠赋予宁夏,造就了自古便闻名遐迩的塞上江南。

  沿着宁夏黄河岸边一路走来,漫步河边村落,处处能感知母亲河的温度,见证百姓生活的变迁,捕捉寻常生活中的幸福。

2.李刚的儿子李彦运画笔下的家乡.JPG

南长滩村民李刚的儿子李彦运画笔下的家乡。

  河畔古村飞出“金凤凰”

  南长滩村是宁夏首个“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也是黄河流经宁夏的第一个村落,这里的村民和睦相处、兴教育才。

  在村民李刚家,大院外墙用青砖铺砌,格外引人注目,推开厚重的木门,院落整洁干净。

1.南长滩村村民李刚家的院落。.JPG

村民李刚家的院落大门。

  这是一个承载着梦想的家庭,李刚时常教育他的孩子,要努力读书,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李刚虽然是普通农民,却培养出了三位大学生,大女儿现在中国地质大学读博士,儿子正在备考西安美院研究生,小女儿2018年也上了大学。

  在这黄河岸边的古村落里,飞出了“金凤凰”,而且一起飞就是三只。2015年,李刚一家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新闻出版广电局授予“书香之家”荣誉。

  韦桥村:乡村旅游方兴未艾

  韦桥村是宁夏引黄古灌区,2017年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所在地,该地是唐徕渠、大清渠、汉延渠和惠农渠四大古渠之首。纵横交错的古渠系、毗邻黄河大峡谷以及古朴的田园美景,让这里发展乡村旅游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

3.汉唐古渠第一村——韦桥村.jpg

汉唐古渠第一村——韦桥村。

  近年来,青铜峡市全力将韦桥村打造成集旅游观光、休闲养生、农事体验、农业科普培训等为一体的乡村旅游产业特色村。

4.小游客在韦桥村葡萄采摘园体验采摘.png

小游客在韦桥村采摘葡萄。

  走进村里,清逸农家小院、桃花驿……沿渠边一排整齐的民居门前,挂着不同的招牌,名称都颇为雅致,这和这里的文化底蕴分不开。一位村民说,现在只要村民愿意,都可以申请挂牌开办农家乐,每年7月到10月,前来品农家美食、采摘瓜果的人络绎不绝,乡村旅游让韦桥村变得更加热闹了。

  庙庙湖的“转身”

5.6月26日清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白墙蓝顶的民房与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相映成景。.jpg

  6月26日清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白墙蓝顶的民房与鳞次栉比的蔬菜大棚相映成景。石嘴山日报记者 赖盛龙 摄

  7年前的冬天,32岁的马金玺举家从一个村庄搬迁到另一个村庄。

  马金玺的老家在西吉县东沟村,新家在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两个村庄相隔约400公里。“2013年移民搬来的时候,所有的产业、道路、村庄,就连我们脚下站立的地方都是沙漠。”

  靠着“一年成一事、十年造一村”的韧劲,庙庙湖村民扎根黄河边,爱河护河、治沙用沙,用勤劳双手让沙海变良田。

  7年过去了,曾经的沙漠“长”出了村庄、田园、道路、园区。穿行在村居民宅之间,家家户户都加盖或者翻新了房子,六成以上的农户买了汽车。

  2019年,庙庙湖村贫困发生率由搬迁时的53.9%下降至0.54%,人均年收入从3000元增加到8000元,全村整体脱贫出列。

  抚今追昔,在马金玺看来,“还是现在的村子好,靠着黄河干啥都方便,挣钱方便,吃水方便,走路也方便。”

6.夏日时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田间金灿灿的菜心,花海与蓝天、绿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无人机照片)。.jpg

  夏日时节,平罗县陶乐镇庙庙湖村田间金灿灿的菜心,花海与蓝天、绿道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画卷。石嘴山日报记者 赖盛龙 摄

  守着黄河水,发了鱼虾财

贺兰县常信乡寇家湖渔业养殖区。银川日报记者 苏勇/图

  再过两个月,贺兰县晶诚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养殖的加州鲈鱼将大量上市,负责人高长城每天都会到鱼池边上转转,查看鱼池的水温、溶氧含量、水的PH值、水浊度、饲料投放量等参数。从沈阳来银川18年,高长城借助黄河之水,在这里扎下了根,过上了富足、安逸的生活。

稻渔空间。银川日报记者 苏勇/图

  与高长城养殖基地不远的贺兰县稻渔空间乡村生态观光园最近也迎来了旅游旺季。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多产业、多业态同步发展,是“稻渔空间”主题农业公园的最大亮点。这里结合稻渔综合种养模式,不仅种稻、养鱼、养虾、养鸭子和粮食深加工,还在田野里制作了稻田画,吸引了大量的游客纷至沓来。

  “有了黄河水的灌溉,我的三产融合发展的梦想才能得以实现。”园区负责人赵建文已经和宁夏大米打了30年的交道,通过“一产提质、二产带动、三产提效”,他逐步形成立体种养、粮食加工、电商销售、休闲农业、社会化服务等多种业态,产业间相互渗透、相互提升、融合发展,农业功能不断拓展,产业效益集聚提升,实现了“1+1+1>3”的发展效应。

  “以前传统大水漫灌的种植方式已经不适合当下黄河流域保护治理和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节水灌溉、高效种植,让宁夏大米生态有机更有味儿。”在赵建文的水稻种植基地,建设了4个高密度的养鱼池,每天通过泵将鱼粪和鱼产生的富营养化水抽出来,循环到稻田里,给水稻提供营养,同时在稻田里喂养鸭子、鱼虾、螃蟹、田螺,而在稻田里净化后的水再次回到鱼池用以养殖,实现了闭合的循环养殖模式。

  由于生态种养基本不施用化肥、农药、除草剂等化学投入品,大米、稻田鱼、稻田蟹、稻田鸭等产品品质好、价格高,2019年园区稻鱼(蟹、泥鳅、小龙虾、鸭)综合种养亩均净收益达到1000元以上,是普通水稻种植的2倍。

  摆渡人:守着船,守着河

熊新金两口子载着车辆和人向对岸驶去。银川日报记者 李尚 摄

  黄河边的渡口,如今正渐渐被取代或者消失,但在贺兰县的通义渡口,上百年的熊家渡一直在河上,把一批又一批人送到对岸。

  通义渡口,也被人们叫作“溜山头渡口”,就在贺兰县京星农牧场紧挨着黄河那一带。作为这里唯一还有摆渡人的渡口,“熊家渡”在当地颇有名气。如今掌舵的是第四代摆渡人,名叫熊新金,他和妻子卜海霞每天都守在渡船上。

  熊新金自小在河边长大,他记得从爷爷那一辈起,都是划着木船摆渡,后来才有了挂浆机,而且木船的两边是没有栏杆的。直到1988年,熊新金的父亲熊清在别的渡口试乘了一次钢质挂浆机渡船,感觉更安全,速度也更快,回家也焊了两艘。

  后来,黄河对岸月牙湖吊庄移民陆续搬来,加上宁夏境内修成的国道通车,人多,车多,货多,交通量也大,正是摆渡生意最好的时候。“那阵子,两艘渡船在黄河上来回跑,河岸等着渡河的人和车辆还在排队呢。”熊新金说。这些年坐船的人越来越少,渡口一个接一个地消失,再这么忙下去,也不知道意义在哪。而且在他记忆中,父母忙了几十年,没有一天休息,也没有一天像别的父母那样,带着他到处玩一玩,转一转。

  然而,熊新金的儿子熊飞最终还是走上了这艘船,只是对于这艘船未来要驶向哪,他有自己的想法。“以前坐船干啥的都有,现在大部分都是出来游玩的,过河体验一下。”熊飞说,未来想开发农家乐项目,几代摆渡人的坚守,已经成为黄河岸边一个有情怀的故事,或许这个故事,能抓住乡村旅游开发的契机,继续讲下去。(编辑:尤天竹,综合宁夏新闻网、银川日报报道,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宁夏新闻网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任爱中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