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黄河两岸是我家】探访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惠泽宁夏六十二载
2020-07-21 10:03:48   
2020-07-21 10:03:48    来源:宁夏新闻网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 杨泠然/视频

  在黄河中上游青铜峡峡谷出口处,横亘着一条总长687.3米、坝宽46.7米、坝高42.7米的“长龙”,它就是被誉为“塞上明珠”的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

  7月15日,“黄河两岸是我家”主题报道组来到青铜峡水电站,探访这座已经工作了62年的水利枢纽工程。

DJI_0300.jpg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摄

DJI_0277.jpg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摄

DJI_0370.jpg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摄

  此时正值汛期,站在大坝上,脚下是滔滔的黄河水,喷涌而出。宁夏黄河水电青铜峡发电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刘稀才介绍说,目前黄河来水量达到每秒1700立方米,现在每天来多少水放多少水,一部分用于发电,其它全部放掉。与往年相比,今年总体情况来水还可以,截至6月底,发电量比去年同期多1000多万千瓦时。2019年全年,青铜峡大坝发电量达到历史最高——15亿千瓦时,今年计划发电14.8亿千瓦时。为了保证机组24小时正常运行,运行分部的工作人员实行六班四倒工作制。“来水量大的时候就需要提起溢流坝的闸孔泄洪,防止水淹厂房。”刘稀才说。

IMG_20200715_103408.jpg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摄

  “1、8、9号机组为灌溉机,发电后的尾水流入唐徕渠用于灌溉。我们所负责灌溉的土地面积有700万亩。有了大坝,水位抬高,很多取水口都能取到水了。”目前9台机组完好,运行顺利。因为黄河里有泥沙和杂物,杂物堆积量大的话会影响机组发电,经过改造后的设备,运行升级,清理能力大大提高了,对于来水都是一遍清。每年10月,15个排沙孔会同时打开,将泥沙冲出坝底。 

IMG_20200715_104111.jpg

宁夏新闻网记者 祁瀛涛/摄

  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于1958年8月动工兴建,是黄河梯级第一期开发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青铜峡水利枢纽建成后,把该段的黄河水位抬高了18米,原来由黄河直接引水的唐徕渠、汉延渠、惠农渠、秦渠、汉渠等改由电站的尾水供水。这座以灌溉、发电为主,兼顾防洪、防凌等多种效益的综合性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梯级开发的第一期大型水利工程、国家“一五”计划开发建设的重点项目、黄河上游龙青段规划中的最后一座梯级水电站,也是中国唯一一座闸墩式电站。青铜峡水电站建成后,结束了宁夏灌区两千多年来无坝引水灌溉的历史,将宁夏的灌溉面积由新中国成立前的140万亩扩大到现在的700万亩,为西北电力工业和宁夏工农业发展、生态环境治理做出了历史性贡献。

  1967年12月26日,青铜峡水利枢纽工程第一台水轮发电机组投产发电,后7台机组也相继安装与并网发电,至1978年完成设计装机总容量27.2万千瓦,宁夏有了第一座水力发电站。作为中国第一座闸墩式水电站,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400多亿千瓦时。(宁夏新闻网记者 张玉婷 尤天竹 王莹/文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