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人
今天
小编要给大家分享一则喜讯~
宁夏银川女子强制隔离戒毒所对一四川籍女性戒毒人员开展回归期教育矫治和衔接帮扶工作的案例入选《12348中国法网精选戒毒案例》。
如此成绩,
咱们是不是该给点掌声!
下面和小编一起去了解一下此教育戒治案例吧!
对一例四川籍女性戒毒人员
开展回归期教育矫治和衔接帮扶工作的案例
【案例背景】
戒毒人员罗某,女,现年40多岁,四川籍。2006年首次吸毒,2008年12月被第一次强制隔离戒毒,至今已累计强戒5次。十几年来,罗某成了戒毒所的“常客”,其中一次解除不到2个月就因复吸再次被强戒,而保持操守最长的一次也不到1年。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戒毒场所实行全封闭隔离管理。罗某的戒治生活也进入了尾声。面对突发的疫情,她很是担忧自己解除后的归宿问题。以往几次解除后的生活,她都是在朋友那找个临时的落脚地,然后再做其他打算。但这次不一样了,她的解除之时正值全国疫情防控最吃紧的时刻,全国各社区都实行严格登记准入制定和措施,若再去她朋友家落脚百分之百不可能了。无奈之余,她想到了四川老家的母亲和姊妹,这无疑是她最好的归宿。但十几年未与家人联系、解除强戒后要到社区报到、回家的路费没着落,这一系列问题令罗某寝食难安。当时,正在执行封闭隔离执勤任务的所党委书记、所长龚晓红第一时间了解到罗某这些揪心事,便召集其他干警一起进行分析研判,指定包管责任警察结合罗某的日常表现、困难以及相关工作要求,专为罗某制定了回归指导教育方案和出所衔接帮扶“七步工作法”。
【案例基本情况】
罗某于2008年从四川老家来宁夏打工,当年年底便因吸食毒品被强戒,在后来多次强戒中,罗某始终未主动联系过家人,一晃十多年过去了,彻底与家人失去了联系。警察经谈话了解到,罗某很小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离异之后再婚。因担心自己吸毒的事情被老家亲戚知道,影响母亲再婚后的生活,好强的罗某从不愿意让母亲知道自己如此糟糕的境遇,也不想一无所有、狼狈不堪的回到家乡,索性孤身一人在宁夏漂泊。没有家人的约束和陪伴,没有亲人的鼓励和关心,罗某在毒品的沼泽中越陷越深,早已丧失了戒毒的动力。
母亲再嫁后,新组建的家庭让罗某缺乏归属感,小心翼翼与继父相处的少年时光使罗某产生了自卑心理,而十多年的强戒生活使罗某身上有着绝大多数戒毒人员中共有的通病:一是缺乏长期戒毒的信念,二是缺乏自律性,三是由于长期吸食毒品,导致与社会生活严重脱节,丧失劳动就业能力,无法树立戒毒信念,无法掌控自身命运的无助感和出所后如何在社会立足、生存的恐慌心理都无情地阻断了她的戒毒道路。
【方案制订与实施】
(一)巡诊把脉,开展综合性诊断评估。针对罗某的情况,所诊断评估中心联合各中心对其进行出所前的综合性诊断评估,出具综合性诊断评估报告,并根据评估报告开展下一步回归指导教育工作。
(二)望闻问切,针对性开展谈心谈话。大队警察针对罗某近期出现的焦躁和担忧情绪进行谈话疏导,及时消除焦虑情绪,帮助其正确面对困境,鼓励她勇于面对现实;同时积极联合其他干警帮罗某联系家人,争取让她早日回到家人身边。
(三)对症下药,开展个体心理辅导。罗某最大的心结有两点:一是面对疫情,感到彷徨和担忧,虽然常住宁夏,但身处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出所后没有可以帮助她的人,且十分在意别人对自己的看法,认为自己年过四十仍一无所有,无颜面对家人。二是多次戒毒失败,对这次能否成功戒毒没有信心。针对以上情况,心理咨询师为其制定了心理辅导方案,每周进行两次个体心理辅导,慢慢地,罗某的心结逐渐打开了,前期的担忧和不安情绪逐步得到缓解。
(四)明确方向,科学制定就业指导方案。针对罗某文化水平低、没有工作经验、缺乏就业技能的情况,干警指导她进行就业规划,通过互联网查询市场就业需要,罗列出比较适合她从事的工作类别,为其出所后求职提供参考。分析考虑到她在所里曾获得美容师资格证书的情况,干警鼓励她出所后继续进行美容师中级资格的学习深造。
(五)打牢基础,开展形势政策教育。大队警察从互联网下载国家最新有关就业方面的知识和文件,通过制作学习手册、举办讲座、班级自学等形式让罗某学习了解国家政策,特别是就业政策和形势,为其打好就业的思想基础。
(六)为有效落实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模式下解除人员回归家庭的后续衔接照管工作,打通回家最后一公里,制定了衔接帮扶“七步工作法”,落实罗某出所后衔接安置各项工作。
一个目标,无缝对接。严格执行解戒人员出所前各项防控要求,对罗某在隔离观察、体温监测、康复训练、心理矫治的基础上进行出所前风险评估,坚决以无缝对接为目标,切实保障后续照管“无死角”。
一部电话,千里连线搭桥。罗某还在隔离观察期时,她回归社会前的沟通协调就已经展开。由于罗某是外省籍人员,与家人多年未联系,加之地区不同、行政隶属不同,在经过同一个地区联系多个部门、多个单位,长达一周的努力后终于帮助罗某寻找到多年未联系的亲人,并将后续照管联系落实到位。一部电话,连通了罗某的安全回家之路,及时搭建了与家人重新相聚的桥梁。
一个预案,千方百计护平安。所里专门制定罗某的送接预案,成立接送工作组,详细规划衔接细节、交接手续,明确接送责任。克服所内医疗条件有限等困难,最大限度的向社会输出“健康合格产品”,积极联系社会医院,建立健康检查绿色通道,为罗某严格细致地做好离所前的核酸检测、肺部CT等检查准备工作。
一声命令,千里飞行不畏惧。面对疫情各项要求,所党委选派骨干力量千里飞行将罗某送回四川,负责送交任务的干警临危受命,毫不退缩,在成都机场与罗某户籍地派出所和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交接,顺利圆满完成了护送罗某安全到川任务。
一线牵挂,跟踪回访不间断。送罗某回家并不是最后一程,在罗某到川后,所里指定专人对罗某居家隔离、健康状况、行动轨迹等进行跟踪了解,并设立联络专线,建立专用微信,与罗某的家属、居住地社区建立良好的沟通回访机制,以电话、微信定位、视频检查或协调当地社区、派出所登门抽查等方式,对其进行回访,将帮扶帮教工作再延伸、再细致,坚决做到疫情不散,回访不断。
截至目前,距离罗某出所过去5个多月,出所后的她一直按要求按时到社区报到;同时,在当地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罗某得到了一份在皮鞋加工厂工作的机会,而且干得不错。通过辛勤劳动和个人努力,罗某不仅获得了一份稳定的收入,也再次获得了家人对她的信任,横在她与家人之间的坚冰悄无声息的融化了,家人的支持,社会的接纳使罗某树立了重新来过的信心和勇气,虽已年过四十,罗某表示会珍惜今后的每一天,认真过好每一天。罗某很感谢女所干警们给了她重归故乡和家庭的勇气,也感谢社会给予她重新站起来向前走的机会和希望。
【案例反思】
(一)回归指导教育能否正常开展,是为社会输出“合格产品”的关键一步。戒毒所针对戒毒人员出所前的思想症结以及特殊心态及时进行科学有效的指导和帮助,对她们顺利回归社会有很大帮助。通过罗某的案例我们可以看到,在后期的回归指导教育方案制定中,干警抓住了罗某最突出的思想矛盾和现实困难,及时开展了一系列科学合理有效的回归指导教育;同时,本着“以人为本,科学救助”的理念为罗某规划出所后的衔接安置工作。这些具体做法,使多次戒毒人员罗某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重新收获丢失多年的亲情,这些让罗某不再对未知的前方感到彷徨,从而戒毒信念更加坚定,有助于戒毒操守进一步提高。
(二)构建稳定的家庭和社会支持体系。回归指导教育、构建家庭支持体系、衔接帮扶、后续照管回访等工作的开展对戒毒人员能否顺利戒毒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现实工作中我们发现,构建稳定的社会支持体系存在许多困难。因此完善工作制度,畅通多部门之间工作环节是能否更好开展后续照管工作的基础。
(三)开展后续照管和回访工作缺乏连贯性,不能做到长期坚持。
(四)回归就业指导水平还不够高。由于工作性质和社会接触面窄,戒毒所干警在就业形势的分析和指导上存在短板和不足,开展因人施教、因材施教的回归指导教育工作能力欠缺。
(五)如何解决女性戒毒人员就业困难的问题。就业范围小、年龄限制多等问题是女性戒毒人员出所后面临的困难,搭建好社会支持体系和衔接帮扶工作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能联合相关各部门共同努力,精准开展衔接帮扶工作,拓宽就业渠道,丰富就业项目,给予一定的照顾政策,切实从根本上解决回归就业问题。
本文选自于中国法律服务网(12348中国法网)案例库
案例编号:NXJDJZ1597018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