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张玉婷)“松口出海下南洋,七日七夜渺茫茫。行船三日吾食饭,记妹言语当干粮。”客家流行着一首古老的山歌,唱出了当年客家人背井离乡、忍饥挨饿、漂洋过海的心酸史。
2013年6月,中国“侨批档案”成功申报《世界记忆名录》文化遗产,这是广东省也是梅州市首项世界记忆文化遗产项目。
从泰国带回梅州的侨批
侨批——给大洋彼岸的家属
侨批,简称作“批”,俗称“番批”、“银信”,专指海外华侨通过海内外民间机构汇寄至国内的汇款及家书,是一种信、汇合一的特殊邮传载体。广泛分布在福建、广东省潮汕地区及海南等地。方言把书信叫“批”,闽南华侨与家乡的书信往来便是“侨批”。
梅州市是客家人主要集聚地。称为“世界客都”,这里也是全国重点华侨之乡。梅州古称嘉应州, 18世纪末至19世纪大批客家人从这里出发“下南洋”谋生,“两手空拳闯天下,一条皮带走南洋”,百折不挠、艰苦创业,从初期立足的东南亚逐步向非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发展。数以万计的侨批,不仅仅是一张张汇款凭证,也是社会历史真实的见证。每一件侨信,每一分侨物,都记录了一段血浓于水的亲情故事,侨批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它仍是侨乡辉煌历史的述说者。这是客家人传统民风的典型缩影。如今,客家人分布在世界160个国家和地区。
4月25日,“勇于担当·开放合作——全国重点网媒广东行暨广东高质量发展深调研”采访调研团来到梅州市丙村镇的“客都人家康养文旅综合体”,项目总规划占地约2000亩,总投资超50亿元,打造集“文化展示、实景演出、民俗体验、商务休闲、文旅度假、康养居住”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文旅胜地。
华侨曾经使用的证件
客乡老街一角
客乡老街——打造梅州文旅新标杆
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打湿了石板路,看着老街两边白墙青瓦的客家古宅,仿佛自己也成了身着蓝衫的客家人。岁月流逝中被斑驳的记忆,好像就在今时今日,在我们的身边发生着,充满了一股陌生却又莫名熟悉的味道。夜晚,这里又是另一番景象。花灯闪烁,小贩在街边叫卖,远处传来独特的汉剧唱腔,在夜幕的衬托下,既喧闹,又宁静悠远……来客乡老街,除了用眼睛看,更能换上戏服,加入表演,沉入情境……全方位感受浓郁的客家文化。
客乡老街的50幢明清古建筑皆是从全国迁建于此。包含3个国家级、3个省级等共13项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全天24小时免费开放。在这里可以近距离了解客家非物质文化,感受客家非遗文化的魅力,这里是全国最大规模的客家文化展示基地。客乡老街以客家文化展示、特色风情民宿、客家非遗文创手工坊、客家特色美食、亲子休闲娱乐等业态于一体,打造粤东最全业态一站式休闲旅游新地标。
百年历史的清代古建筑——先贤堂
一址三馆——展示客家精神 讲述红色故事
一址三馆,三馆归一。位于客乡老街的“梅州市客都文化博物馆”以创新的模式,向世人展示客家精神。“客都侨批馆”展现客家人下南洋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担当;“客家服饰馆”通过展示朴素节俭、方便耐穿的客家服饰,传递了传承千年的民族优秀文化;“客都红藏馆”则以碧血丹心存浩气,青峰赤帜历严霜的忠魂,记录了闽粤赣边陲英烈万世永流芳的浴血信仰,让革命历史得以铭记。
项目负责人熊杰向记者介绍,项目通过对老街建筑的活化利用,把红色文化的基因深度挖掘出来,以梅州的红色文化作为基础,通过一系列红色文化博物馆把这些片段性的红色要素串联起来,用生动化的方式呈现出来,进行传播。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自2020年12月25日客乡老街正式开街以来,以千年客家文化为背景设计的大型情景体验剧《原乡》自开演以来受到了游客极高的评价。剧场以完整的客家围屋为舞台主体,利用声光电技术,世界级高科技360°可旋转可推进观众席等,原汁原味地展现了客家人的乡愁与希冀,让游客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同时,重塑了客家文化的世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