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政治局2月21日下午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基础研究处在科研链条的起点上,是构筑科技大厦的柱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投入大幅提高,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技产出量质并进,基础研究不断取得新成就。从量子信息到干细胞、脑科学,我国在前沿方向上取得一批重大原创成果;从76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成功问世,到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首次发现毫秒脉冲星,我国成功组织了一批重大基础研究任务。我国基础研究整体实力显著加强,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日益提升。
基础研究的任务在于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永无止境。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国际科技竞争向基础前沿进移,深刻影响着一个国家前途命运和人民生活福祉。我国面临的一些“卡脖子”问题,根子就在于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制约了应用端的科技创新水平。
我国有条件把基础研究做得更富有成果。目前,我国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科研事业发展有广阔的舞台,完全具备条件培养造就大批优秀人才和大师级人才。基础研究的不断突破需要大科学装置支撑,近十年我国大科学装置从寥寥可数已增加到50余个,使我国原始创新的物质基础更牢靠。只要我们坚定决心、增强信心,充分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科学组织,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配置,就一定能够把基础研究做得更好,实现赶超。
提升基础研究水平关键发掘政策活力。我国科技政策体系整体上符合国情,特色鲜明,面对新形势,关键是在深化改革创新的前提下,加大力度全面贯彻落实。坚持“四个面向”,坚持目标导向和自由探索“两条腿走路”,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遵循科学发展规律,统筹前沿性问题和重大应用问题,这些成功经验,应不折不扣地落实到科研的每一个环节。把握科技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实施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充分尊重科学家意见,突出原创、珍惜原创,把“先手棋”下好走稳。在科研力量的组织调配上,注重发挥国家实验室引领作用、国家科研机构建制化组织作用、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主力军作用和科技领军企业“出题人”“答题人”“阅卷人”作用,形成优化基础学科建设和研究的强大合力。
加强基础研究归根结底靠培养人才、激活人才。人才培养上,关键是打造体系化、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平台,以用为本,以用育才,通过扎实的科研实践,让更多基础研究人才竞相涌现。一般来说,很多领域的基础研究并不能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反倒消耗财富。这就需要构建符合科学研究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拿出包容的态度,有等待的宽容心胸,切忌急功近利。科研人才坐得住“冷板凳”,心无旁骛,潜心研究,围绕重要方向心甘情愿“以身许研”,才能创造出越来越多的原创性重大成果,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宁夏新闻网特约网评员 张全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