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女人那不寻常,她的态度不卑又不亢,我待旁敲侧击将她访……”这是现代京剧《沙家浜》刁德一眼中的阿庆嫂,让沙家浜给众多人的心中留下红色革命的印记。然而,真正的沙家浜却是华东地区最大的湿地生态景区之一,这里湖水无垠,芦苇荡漾、飞鸟翔集……
5月26日,记者随“行走江苏湿地城市”采访活动来到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感受江南水乡的湿地之美。
沙家浜境内水网密织,芦苇环抱,有着“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秀美风光。抗日战争时期,沙家浜是新四军开展水乡游击战的重要场所,也是新四军伤病员疗伤养病的“后方医院”。沙家浜因此也闻名遐迩,成为革命老区。如今,这里“七溪流水皆通海,十里青山半入城”,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全球首批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的江南城市之一,常熟湿地面积近3万公顷,沙家浜镇是市里湿地生态地标。近年来,该镇科学编制了“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将全镇湿地有序划分为恢复重建区、保育区、核心区,分类加以保护修复。
在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除了一望无际的芦苇丛,最吸引人的还是水波涟涟的澄澈水域。“我们常年都在开展生态护坡、生态清淤等保护工程,大家沿途看到的杉木桩就是我们的生态护坡项目。”常熟沙家浜虞山尚湖旅游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赵君介绍,沙家浜将大约3米长的杉木桩沿着河岸并列打入河底,不仅能起到保护堤岸、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还能间接增强水体的自净功能,为湿地植被的自然恢复留出空间。
“我们每年会进行花白鲢、螺蛳、河蚌等水生生物的放养,将沙家浜的农渔文化与生态文化结合起来,为游客提供捕鱼捉蟹体验,在实现水体净化、完善水生态系统的同时,增加公园的经济收益。”赵君说,以冬捕为例,每年可捕获约4万斤渔货,创造经济价值在20万元左右。
据了解,退渔还湿地后,沙家浜建立了完好的植被和生态环境体系。东北部区域大面积的芦苇荡成了越冬野鸭理想的栖息地,大量的候鸟南来北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生态环境资源。据专家测定,目前湿地中鸟禽在63种以上,其中国家级保护鸟类有中华秋沙鸭、黑颧、白颧、黄嘴白鹭等。由于湿地同时兼具丰富的陆生和水生植物资源,形成了其他任何单一生态系统都无法比拟的天然基因库和独特的生境,特殊的水文、土壤和气候提供了复杂且完备的动物群落,对保护物群、维护生物多样性具有难以替代的生态价值。据初步调查统计,沙家浜湿地植物种类包括了药用、材用、观赏、油类等,水生沼生植物多达37科59属93种。各类挺水、浮生、沉水及岸边湿生植物相互干扰作用,形成了水生植物占优势的生态单元。
如今,沙家浜湿地公园内河网纵横,四通八达。生物种类繁多,除了主要植物芦苇以外,有植物种类约300种,丰富的植物资源为动物的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园内69种鸟类、数万只白鹭、灰鹭、野鸭来此觅食,在此栖息,形成一派自然淳朴别具特色的水乡田园风光。(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