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今日网闻
青春淬火护创新:环食药民警王学丰的知识产权保卫战
2025-10-18 21:27:36   
2025-10-18 21:27:36    来源:宁夏新闻网

  在银川公安环食药战线,知识产权犯罪侦查大队民警王学丰,他蹲守过凌晨的物流仓库,在堆积如山的包裹里翻找犯罪证据;他熬红过双眼,在千万条数据中追踪侵权链条;他走进企业车间,手把手教技术人员筑牢知识产权“防火墙”,成为用青春热血守护创新成果的“打假尖兵”。凭着一股子钻劲、拼劲,王学丰先后捧回“全国卷烟打假工作先进个人”“2024年度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成绩突出个人”“全市执法办案能手”、个人三等功及优秀公务员等荣誉。

  啃硬骨头:把“陌生领域”变成“看家本领”

  “现在的侵权犯罪,比孙悟空的七十二变还花样多!”王学丰常跟同事感慨,要跟犯罪分子较量,光有冲劲不够,还得有“技术”。王学丰是单位里出了名的“拼命三郎”,下班后,别人回家休息,他抱着《知识产权法》《刑事侦查技术》啃到深夜;周末,他泡在图书馆,查阅国内外新型侵权案例;遇到疑难问题,他主动跑到市场监管部门、律师事务所“拜师学艺”,把专业人士的讲解录成音频,反复听、反复记。

  为摸清侵权规律,他把近五年的知识产权案件整理成“案例库”,逐一分析作案手法、资金流向、人员架构,硬生生从“门外汉”变成了“活字典”。同事们都说:“只要是王学丰接手的案子,他能把每个环节的细节都讲得明明白白,比犯罪嫌疑人自己还清楚。”

  “只有比犯罪分子更懂技术、更懂法律,才能守住知识产权的生命线!”靠着这股子钻劲,他参与侦破部督、厅督案件10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5名。

  破“互联网迷局”:在虚拟与现实间织就天网

  2024年,一起代号“3·06”的侵犯著作权案,让王学丰面临从业以来最大的挑战。犯罪团伙为躲避打击,彻底打破传统盗版图书“产销一体”模式,运用互联网高新技术手段把印刷、运输、仓储、销售等环节拆分成“独立模块”,分散在多个省市,整个作案过程像“幽灵”一样看不见、摸不着。

  “这案子要是破不了,以后类似侵权只会更猖獗!”王学丰主动请缨,牵头成立专案组。一开始,侦查工作举步维艰:海量的物流数据、碎片化的线索信息、隐蔽的资金往来,像一团乱麻。王学丰带着队员们泡在办公室,从海量数据中抽丝剥茧,比对梳理犯罪链条的关键节点,逐项剖析犯罪团伙的作案规律,最终成功锁定核心犯罪嫌疑人,并顺着线索摸到了隐藏在郊区的犯罪窝点。为了不打草惊蛇,王学丰和战友们在窝点附近的面包车里蹲守了3天3夜,饿了就啃方便面,终于摸清了团伙的作息规律和人员分工。

  抓捕那天,王学丰和队员们兵分多路,像“剥洋葱”一样层层突破,最终抓获12名犯罪嫌疑人,查扣盗版教辅图书12万余册,涉案金额超600万元,这起销售网络覆盖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侵犯著作权案成功告破。

  这起案件,只是王学丰打击知识产权犯罪的一个缩影。他主办的“1·17”侵犯著作权案,因在青少年版权保护中具有示范意义,被中央宣传部版权管理局列为典型案例;“12·2”特大销售假冒饲料添加剂案,涉案金额巨大、社会影响恶劣,被列为公安部、公安厅两级挂牌督办案件;“3·06”案更是入选中宣部、公安部等五部委联合督办清单,成为全国打击侵权案件的标杆案例。

  做企业“定心丸”:把服务送到创新一线

  “保护知识产权,不是简单地打击犯罪,更要帮企业守住创新的‘钱袋子’!”2022年9月,银川一家高新技术企业遇到了“烦心事”,企业大量深度客户信息泄露,造成公司重大经济损失。

  了解情况后王学丰立刻带着技术人员上门,像“医生问诊”一样,逐一梳理企业的人员信息、技术档案、生产流程、销售记录,帮着排查侵权线索。为了尽快固定证据,他连续四个月加班到深夜,跑遍了北京、上海、广东等多地的销售网点。当时,身怀六甲的妻子只能独自前往医院进行产检。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最终锁定了侵犯企业商业秘密案的犯罪嫌疑人11名,为企业成功挽回经济损失2000余万元,系宁夏破获的首起涉及“六特六优”产业侵犯商业秘密案件,有效整肃了市场行业乱象。

  这些年,王学丰依托知识产权“智库 + 维权援助”联盟,深入银川“三园四区”企业,一对一提供法律服务,帮企业完善内控机制,解决知识产权纠纷90余次;开展法律培训10场,手把手教企业员工识别侵权风险、留存证据,成了企业眼里的“知识产权保护专家”。

  从警十余载,王学丰的脚步从未停歇。他说:“知识产权是创新的‘火种’,我的任务就是守护好这团火,让它能在银川的土地上越烧越旺。”这位年轻的公安民警,正用专业、敬业和忠诚,在知识产权保护的战场上,书写着属于自己的青春华章。(宁夏新闻网记者  胡俊 图片由警方提供)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任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