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直通一线
海原:一个颠覆认知的地方——一个老记者眼中的海原(一)
2021-07-07 20:23:48   
2021-07-07 20:23:48    来源:宁夏新闻网

  六月,走近宁夏海原,那沟沟岔岔,山梁沟壑,都披上了绿色的盛装。满目苍翠,绿意盎然,令人目不暇接。走近村庄,一幢幢具有乡村风情的宽宅大院精致地扑入眼帘,门楼考究而气派,红黄色的大铜门诉说着富足,落地窗明晃晃亮堂堂令人眼晕。屋子里的地瓷砖擦得明镜似的,一开水龙头,自来水哗哗地流。开门迎客的老乡脸上总是挂着自信的笑容,问起他们的生活状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诶,那没嘛哒,党的富民政策好得很么!”

  海原啊,你竟变得让人不认识了,彻底颠覆了笔者的认知。难怪一位哲人说,我颠覆了整个世界,只为摆正你的倒影。

  而摆正海原这个贫穷倒影的是谁呢?经过几天走乡串户的访问,这些年来,海原县委、县政府扎扎实实地理清了发展思路,找准了发展目标,以咬定青山不放松,抓铁有痕见实效的气魄,带领群众打着一场脱贫攻坚、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战。无论是奔波在村庄、田间地头、农户家中的县、乡村各级干部,还是辛勤劳作的群众,一种强烈的发展意识扑面而来,势不可挡。

  笔者的思绪,不由地回溯到20年前。2001年7月2日至4日,笔者当时作为宁夏日报党政新闻部记者,跟随时任宁夏回族自治区主席马启智到海原、彭阳等地考察调研。7月2日到达海原时,天气阴沉沉的下起毛毛细雨,而马启智的脸色比这天气还阴沉,他满脸愁云密布,令前来向他介绍情况汇报工作的当地干部诚惶诚恐。面对到处是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还有进了村就向政府哭穷要救济的贫困群众,主席的心情能好嘛?所以他对当地干部说,一个地区没有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就没有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001年,海原县被列入全国退耕还林示范试点县之一。

  海原县的领导班子成员清醒地认识到:这可是改变海原一穷二白面貌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啊,敢颠覆自己的过去才能够把握现在和未来。

  经过广泛宣传动员,全县干部群众形成共识。他们一级带着一级干,持续推进退耕还林还草发展战略。在国家政策扶持下,经过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十多年的苦干实干,海原县自2001年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以来,累计完成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任务141.6万亩,退耕造林61.9万亩(享受国家政策兑现面积56.7万亩,超计划5.2万亩),配套荒山造林76.7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工程项目共涉及17个乡镇、2个管委会、1个管理处、148个行政村。受益农户达3.8万户、人口20.9万人。截至2020年底,国家累计拨付退耕还林工程资金约12.97亿元(其中造林种苗补助0.7亿元,直补退耕农户补助资金12.27亿元,纳入生态效益补偿资金189.4万元),退耕农户户均收益3.1万元,人均收入5707元。主要造林树种为柠条、山杏、山桃;整地模式为鱼鳞坑整地、“88542”整地、反坡带子田整地等。

微信图片_20210707193611.jpg

史店乡田拐村是海原县最集中的一片红梅杏种植区,他们要在此打造万亩红梅杏基地。

  尝到甜头后,他们又抓住新一轮退耕还林重大发展机遇,从2015至2017年,全县累计完成新一轮退耕还林任务9.266万亩,项目涉及15个乡镇。涉及退耕农户7250户(其中建档立卡户3100户),人口29540人。截至2019年底,国家及自治区财政累计拨付工程建设总投资约1.2亿元。其中种苗造林费0.34万元、中央财政直补政策补助资金约0.65万元、自治区财政配套资金0.124万元。退耕农户户均受益1.5万元,人均0.4万元。

  尤其是近年来,在自治区、中卫市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海原县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引领,依托国家天然林保护、三北防护林建设及退耕还林工程,抢抓机遇,乘势而上,在生态建设上狠下功夫,全县生态建设取得长足发展。截至2020年底,全县林地面积185万亩,其中乔木林地2.7万亩,灌木林地68.4万亩,其它林地113.9万亩。截至2020年底,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9.5%,预计2021年底森林覆盖率将达到10.24%。

  透过这一串饱满而又充实的数字,是宁夏海原人与大自然进行艰苦卓绝斗争,在寸草不生的荒山秃岭上书写出的绿色新篇章。

  2021年6月1日下午,笔者从海原县关庄乡走村入户采访后,登上了南华山的最高处远眺,目之所及,都是绿色啊,南华山像是披上了绿毯子似的,反坡带子田、鱼鳞坑里的云杉全部成活,漫山遍野、七疙八梁一片苍翠,风景如画,这还是我20年前曾多次来过的南华山吗?过去光秃秃的景象已没了踪迹。陪同我们的关庄乡党委书记祁国福说,现在南华山、月亮山及其周边范围已经明显形成了小气候,年降雨量达到400至600毫米,比县城多出一倍多,水源涵养使县城及周边18万人受益。

  史店乡田拐村是海原县最集中的一片红梅杏种植区,他们要在此打造万亩红梅杏基地。登上一处制高点,只见山顶上鱼鳞坑种的常青树已长成一人高,绿油油的,山腰种的红梅杏均已挂果。史店乡规划把富有新农村特色的田拐村及红梅杏基地打造成旅游景区,春赏杏花夏摘果,秋天上山观红叶,这里的山已然成为金山银山了。大山无言,它用绿色的身躯记录着奋斗者的足迹。

  跨越,还是跨越。这种跨越,它颠覆了一个世界。 紧接着,一个个生态环境建设的大手笔呼之即出:全面打响“三大会战”,厚植绿色底蕴,坚决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

  打响植绿增绿大会战。今年以来,海原县把植绿增绿摆在突出位置,认真谋划、周密部署、迅速行动,抢抓植绿增绿黄金期,层层压实责任,建立工作台账,强化技术指导,严把质量效益,重点围绕主干道路、农户院落、农田林网、机关社区、企业学校、宗教场所等区域,全年计划造林11.56万亩,其中春季造林6.37万亩,目前已完成6.4万亩。全县6万多户常住户完成庭院经济林苗木栽植61.3万株,基本实现了常住户院落、房前屋后庭院经济林种植全覆盖,力争今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再提高1个百分点。

微信图片_20210707193657.jpg

老记们在海原县深入农户家采访。

  打响生态保护大会战。围绕自治区“七大生态系统”,梳理海原重点任务,精准谋划实施“三大工程”。实施水源涵养工程,持续推进南华山外围区域水源涵养林建设项目,启动实施西华山国家级草原公园试点项目,年内计划完成林草建设8.21万亩,全面巩固林草植被保护成果,增强水源涵养功能。实施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以小流域为基本单元,以河道沟道治理、坡地耕地改造、荒山荒坡地造林封育、移民迁出区生态修复为重点,坚持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梁峁沟坡塬一体治理,大力推进堤岸防护、梯田、淤地坝等工程建设,采取流域综合治理、水土保持等措施,计划实施坡改梯3万亩,水土流失治理程度提高到65%以上。实施生态修复工程,以清水河、西河、苋麻河全流域治理和废弃矿区恢复治理为重点,计划恢复治理历史遗留矿区304公顷、恢复耕地139公顷,新增耕地134公顷,修复生态伤疤,拓展绿色空间。

微信图片_20210707193629.jpg

六月的宁夏海原,那沟沟岔岔、山梁沟壑,都披上了绿色的盛装。

  打响污染防治大会战。统筹推进煤尘、烟尘、汽尘、扬尘“四尘同治”实施水污染综合治理工程,统筹推进饮用水源、黑臭水体、工业废水、农田退水、城乡污水 “五水共治”实施耕地土壤环境治理保护重大工程,系统推进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危险废物、畜禽粪污、工业固废、电子废弃物“六废联治”,累计建成5家清洁煤配送中心、17个乡镇垃圾填埋场、6个乡镇污水处理站,新建并投入运营大气污染精细化监管项目、老城区水源地整治项目,全县环境空气质量、清水河海原段水质稳定达标,农药减量控害技术覆盖率、畜禽粪污及秸秆综合利用率均达到85%以上。绿化覆盖率达到38%,村容村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涌现出了以史店乡田拐村、关桥村希望小镇等为代表的美丽村庄,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生态气候显著变好。全县年均降雨量由原来的280mm左右提高到400mm以上,部分地区甚至达到600mm左右;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43天,占比96.1%,比2015年环比增加了21.1%,小气候生态圈逐步形成,生态系统正在良性循环,有效改善了“十年九旱”的县情,促使农业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

  乘车从草洼乡走李俊乡的沿途,漫山遍野被绿色植被密密实实地覆盖着。

  李俊乡是海原大地震破坏严重的区域,地震断裂带痕迹随处可见。山地丘陵多,可耕地面积少,全乡人口8500多人,他们实行宜林造林,宜草种草,在207平方公里的区域内,通过十多年的退耕还林、乡村建设、环境整治,林草覆盖率由原来的23.3%提高到49.76%。

  走进李俊乡团结村金佛自然村,村口还有一个小广场,立有篮球架,各种活动器材,听村支书说,这个村的人特别爱打篮球,晩饭后村民们自发到小广场打篮球,酣战一场。在村民穆凤兰家的院子里,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规划得齐齐整整。环顾整个村庄,没有垃圾堆,就连烧炕的劈柴都码放得很规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20年前,笔者跟随自治区领导慰问困难群众曾来过李俊乡,那些东倒西歪的土坯房子,残墙断壁,草垛、杂物堆统统不见了踪影。

  此次海原行,自始至终都被颠覆着认知,如今,海原县的倒影正过来了,笔者要大声为海原县正名:宁夏海原,它不再是西海固思维定势中贫穷的代名词。(作者陈凤兰,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退休高级记者,现任宁夏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