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原创 -> 直通一线
年轻后生有作为 乡村振兴有希望——一个老记者眼中的海原(三)
2021-07-07 20:27:18   
2021-07-07 20:27:18    来源:宁夏新闻网

  在宁夏海原县乡下采访,迎上来和我们热情握手介绍情况的乡镇干部,村支书、村委会主任都是年轻的面孔,不是帅气的小伙,就是精明干练的女性。真是蓬勃的朝气,希望的田野,海原不富都不行。

  海原县曾经属于六盘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定贫困县,全县总面积6463平方公里,辖17个乡镇、1个管委会、1个街道办事处、1个自然保护区,150个行政村,总人口47万人(其中农村人口占78%),曾有贫困村125个(其中深度贫困村44个),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630户112086人,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任务重,是自治区“五县一片”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干部兴则事业兴,干部强则事业强。要想在基础如此薄弱的地方打赢脱贫攻坚战,进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没有一支勇于担当、踏实苦干、作风过硬的干部队伍是不行的。海原县委、县政府认为:乡村干部上接天线,下连群众,是连接党和群众的重要桥梁,锻造一支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干部队伍,是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迫切需要。党委政府决心以“干”为导向、以“严”为标准、以“育”为手段,全力提升乡村干部“含金量”。

微信图片_20210707195147.jpg

老记们在李俊乡团结村金佛自然村的小广场上听乡党委书记周宏财介绍情况。陈凤林摄

  在海原县的乡镇干部中,提起丁毓,在他身上,发生了一连串在县委书记面前没眼色的事儿。丁毓原来是红羊乡党委副书记,小伙子话不多,眼皮子也不活泛,只知道埋头苦干,但他心里却装着带领乡亲脱贫致富的一本经。2018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县委书记一个人到红羊乡走走看看,当他来到村部时一个人也没有见到。县委书记一个人便顺路来到田间,看见丁毓正领着乡亲们给马铃薯覆膜呢。县委书记心里想:这样默默无闻踏实苦干的干部不提拔提拔谁?2019年3月份,丁毓被提拔任命为关庄乡乡长。上任伊始,正是全县脱贫攻坚战决战的紧要关头,关庄乡危房改造遇到难啃的硬骨头。咋着?因为关庄乡是个纯汉族乡,当地有个延续下来的乡俗,说汉民有了钱不盖房,就知道把钱往银行里放。在2019年6月的一次现场观摩会上,关庄乡的危房改造工作滞后受到了批评,丁毓拍着胸脯说:“请书记放心,包在我身上,完不成改造任务拿我试问!”军令状一下,丁毓便挨家挨户做群众的动员工作,把党的富民政策,脱贫攻坚的“两不愁”“三保障”,政府的补贴政策和个人掏腰包的比例都讲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每个建档立卡户家里他挨个去过两遍,一般农户家里他全都跑了一遍。看着别的乡镇都盖起了砖瓦房,有的还盖起二层小洋楼,加上乡长一趟一趟地跑着做动员,村民们再也沉不住气了。拆!不拆就拖了全县脱贫攻坚的后腿。

  待到县委书记又一次来检查时,关庄乡成了一个大拆大建的工地。在乡政府又没见到丁毓,书记直奔现场,见到的是一身汗水满腿子泥巴的丁毓,丁毓下意识地用衣襟蹭了蹭手上的泥水,哧哧地笑着,还不好意思和书记握手咧。他成天泡在工地上,一天要把各个村转三遍,脸晒得黜黑黜黑的,这情景被县委书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转眼到了10月份,县委书记又到关庄乡检查工作,全乡各个村的危房改造已近收尾阶段,在现场,县委书记拍了拍丁毓的后背说,谁说汉民不盖房?这不都盖起来了吗?

  今年3月份,丁毓被任命为史店乡党委书记。

  海原县把有潜力的年轻干部选派到脱贫攻坚一线,使脱贫攻坚一线成为汇聚精锐力量、历练年轻干部的大熔炉,成为识别考察、培养优秀年轻干部的练兵场。

  今年35岁,毕业于宁夏大学的李文霞原是县妇联副主席,2017年9月,她被下派到贾塘乡双河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县城机关到落后乡村,一下子沉到底了。村部没食堂没暖气她都没当回事,立即扑下身子走访农户,坐在建档立卡户的炕头上和他们唠家常,寻求摆脱贫困的路子。建档立卡户田彦花的遭遇撞击着李文霞最柔软的心灵。田彦花本来已有两个儿子,一个上高中,一个上初中,可是她又意外怀孕生下了一对龙凤胎,这在富裕人家应该是件大喜事,可是在田彦花家却是一件苦情事。她生下龙凤胎还没满月,丈夫得病去世了。4个孩子缠绊着田彦花无法出去打工,一家5口人的生活没了着落。还是丈夫在世时村里实行危房改造,田彦花家享受政府政策补贴盖起了四大间房子,连门窗都没安装丈夫就去世了,田彦花成为全村最贫困的建档立卡户。入户了解情况后,李文霞帮她家申请了低保,又为田彦花申请了公益岗位打扫卫生,每月有800元工资收入。每年的社会救助,还有工、青、妇各级组织的慰问,李文霞都为田彦花申请一份。李文霞还协调双河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海原县财政局,出资为田彦花家安上了门窗。让她们一家生活上不愁,住房上有保障。

  双河村是贾塘乡条件相对较差的一个村,究竟什么产业适合双河村发展经济,脱贫致富呢?经过走访农户,村民们都说种谷子是当地的主业。但是这里的村民都是用传统的种植模式,犁田、撒种,然后就交给老天了。往往是广种薄收,一亩地勉强能收成120斤到200斤。李文霞想,即便是种谷子也一定要推广覆膜穴播技术,提高科技含量,增加产量和品质,才能增加农民收入。他和村支书到邻村的合作社请来机械化服务队,帮大家科学种谷子,可是村民们还是犯嘀咕,有的村民还说,千万别让这个机关来的小女子把咱种田的大事给耽搁了,一时村民挡住不让种。

  这小女子偏就不信邪,她深入贫困户家里反复做宣传动员,联系了220户建档立卡户中的75户愿意试种的,腾出来1000亩地,她对乡亲们说:“大家把地交给我,种亏了我赔上,种成了算你们的。”她把县上每亩地给的150元补贴费集中使用,把犁地、覆膜、点穴捆在一起,以每亩地30元的价格承包给机械化队,又联系县种子公司,引进晋谷40号,一亩地15元种子费,剩下的105元退给试种的农户。谁知,到了穴播这天,农户一看他们传统种谷子播种较稀,而机器种得这么稠密,能行吗?又不让干了。

  李文霞又找来县种子公司的人到田间讲解,才算完成穴播。到了秋天,谷子长到一人高,谷穗子垂下去有尺把长,试种户站在田埂上,心底的实落比这谷穗还饱满。收获后,平均亩产达到400斤,个别人的亩产还达到500—600斤。之前的品种一斤小米才八毛钱,新品种产的小米每斤一元八角,后来还卖到每斤2元钱。一亩地可收入上千元,比原来传统种植收入翻了好几倍。而且谷子全身都是宝,谷草是上好的饲草,还可用来喂牛、喂羊。没参与试验的农户后悔得抠腔子。试种成功后,到了2019年,农户们抢着种谷子,规模扩大到3000亩,县上还把双河村覆膜穴播技术推广到贾塘乡后塘村和堡台村。

  村民们对县妇联来的女干部刮目相看。按惯例,每年帮扶干部都要进村入户走访,填扶贫手册,农户们普遍反映说,李书记太能干了,不服不行!我们就听李书记的,她让我们干啥我们就干啥。李文霞借这个势头,带领村民们从华润基础母牛银行赊养华润高端肉牛,种植饲草、玉米青贮等,牛的存栏从200多头扩大到539头。农户的收入逐年增加。

  她刚去时,贫困发生率达到28%还多,到2020年离开时,贫困发生率降到0.89%。建档户从220户降到了8户。

  2021年3月,在脱贫攻坚中成绩突出的李文霞被提拔为海原县九彩乡乡长。

微信图片_20210707195203.jpg

贾塘乡党委书记田平(左二)在小杂粮基地向老记们介绍土地流转后农户的收入情况。陈凤林摄

  海原县提拔使用年轻干部有一个硬杠杠是不能突破的。那就是必须有基层工作经历,并且打通了乡镇和部门干部调动的通道,乡镇优秀干部可以提拔到部门工作,或向上面推荐选拔,部门的干部也可下派到基层工作。今年以来,全县共提拔干部18名,公务员职级晋升36名,其中提拔“90”后乡镇正职2名,向中卫市委推举表现优秀的6名乡镇党委书记到市上担任副处级领导职务,5个70后乡镇干部提拔到县直部门当正职,对表现优秀的脱贫攻坚一线驻村工作队驻村第一书记、队员提拔充实到乡镇班子。注重基层,厚爱基层成为选拔干部的一股清新之风。年轻干部都愿意到基层一线去工作、锻炼、提高。

  笔者在树台乡采访时,一个大学生模样的小伙子迎上来和我们握手,说他就是树台乡乡长,一起采访的几位老记们不禁惊讶地叹道:“哇!这么年轻、英俊、帅气,是当电影明星的料,怎么到农村当乡长来了!”

  深入了解后才知道,这个帅气的乡长叫李瑛。今年35岁的他大学毕业后,来到海原县扶贫办当“三支一扶”志愿者,后来他考取公务员,先后在甘城乡和县政府办公室当秘书。从秘书到办公室副主任,一干就是7年。今年4月,他下派到树台乡当乡长。他把基层工作看成个大熔炉,决心好好锤炼自己,使自己变得更加成熟。树台乡共有9个行政村,62个自然村。到任2个多月,他已走完了9个行政村。他重点深入到困难户家里了解情况,他说要提高对困难户的关注度,坚决防止返贫,要把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三和镇党委书记白向平深有感慨地说,脱贫攻坚让乡村干部脱了几层皮,村支书、村委会主任不换面貌就换人。贫困户不脱贫不脱钩、工作不调整,层层压实责任,传导压力,激活动力。乡村干部真是盯着干,领着干,一点都不敢马虎。

  他还说,现在脱贫攻坚完成后,乡村振兴涉及的领域更广泛了,防返贫,物质的精神的生态的都要衔接发展,不像脱贫攻坚,只要建档立卡贫困户摘帽就行了,现在是全民奔小康,共同富裕起来,要发展主导产业,一乡一品,一户一策。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如今,海原县这批年轻有为,有责任、有担当、想干事、干成事的年轻干部队伍,已经成为坚守在美丽乡村建设第一线的骨干力量。他们敢为人先、勇于开拓,以冲劲和朝气,奔波在田间地头,新农村建设的主战场。

  贾塘乡后塘村村支书罗成军带领乡亲们办起了土地流转合作社,全村土地基本上全部流转,共流转土地8500亩,统一使用机械化种植以谷子为主的小杂粮,形成了小杂粮和辣椒种植基地。村民全部转换成农业工人,他们每年获得土地流转费220元,在村里打工每天收入120元,去年村民的打工收入在1万多元。真正做到了一乡一品,一户一策,稳定脱贫,稳定增收。

  全县还建立健全了防止返贫工作机制。始终坚持把防返贫作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关口,紧盯“两不愁三保障”标准要求,制定了《海原县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工作方案》,实行村组日常监测、乡镇研判预警、县级调度帮扶制度,常态化开展“四查四补”,持续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和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等导致出现严重困难户开展动态监测、动态帮扶、动态清零。目前,全县摸排出农村低收入人口646户2680人(其中,农村低保户260户1164人,边缘易致贫户104户420人,特困人口6户14人,因病因灾因意外事故导致出现的困难户276户1082人),已全部建立台账,落实“一户一策”,其中对173户719人重点对象实行县直部门“一帮一”制度,重点帮扶支持,及时动态清零。

  这些乡村干部既是防返贫前沿阵地的哨兵,又是乡村振兴的排头兵,他们成天奔波在田间地头,村民的羊圈牛棚。今年41岁的周宏财4月份从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的岗位下派到李俊乡当党委书记,李俊乡离县城有72公里,周宏财来了2个月只回过两次家,两个儿子考了多少分他不知道,但是哪个村养牛多少头,养羊多少只,谁家牛快下牛犊子了他都门儿清。他自豪地说,李俊乡红星村养牛1326头,户均2头,已经是“羊过千,牛过万”了。一天早上他刚到村口,就有村民迎上来向他报告喜讯:“周书记,下了!下了!”周书记问:“下了个公的还是母的?”“哎,公犊子么。”村民显然有些失望。周书记快慰道:“公犊子你就育肥卖钱呗!”村民们显然是把乡村干部当成了主心骨。

  周宏财说,现在正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关键期,没有稳固的脱贫攻坚成果,乡村振兴就不可能顺利推进,所以我们盯得紧着呢!

  乡村振兴,征程未有穷期。(作者陈凤兰,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退休高级记者,现任宁夏老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宜居路156号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署)网出证(宁)字第008号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 宁ICP备10000675号-4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