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银川市金凤区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贯穿学习教育全过程,着力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以实在成效提升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老旧小区改造 “改”出宜居新环境
走进金凤区黄河东路街道农垦商贸楼小区居民王杰家中,室外的寒冷瞬间就被热气驱散,改造后的农垦商贸楼小区,地面平坦了,窗户干净了,屋子里暖和了,居民心里更美了。
据了解,金凤区满城北街街道中强巷社区下辖的5个小区,其片区内楼栋建成于20世纪90年代。大部分楼体没有外墙保温、小区公共设施老旧、道路坑洼不平、缺少活动场地及便民配套设施等问题一直困扰着居民群众。今年结合“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通过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建议,因地制宜拆除了5个小区间的隔离围栏,重新规划路网设置,同步建设了垃圾分类、微型消防站、充电桩、路灯、门岗亭等配套基础设施,利用拆除围墙腾出的公共区域,规划机动车停车位等便民设施。
老旧小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和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大民生工程。今年以来,金凤区将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重要实践,积极回应居民多样化、个性化服务需求,探索推出“共同缔造”和“私人定制”等新模式,对中强小区、绿园小区、电大家属院等20个老旧小区实施综合整治改造,涉及75栋楼19.95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812户,真正把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
人居环境整治 “整”出乡村新气象
走进金凤区良田镇金星村村民杨长俊院内,庭院内干净整洁,砖墙清爽、窗户洁净,所有物品摆放井井有条,没有一丝杂乱,花园墙、休闲亭布局合理,一幅闲适的农家美景。
金凤区良田镇金星村作为银川市人居环境整治提升类保留庄点,以打造示范点为目标,对1—4队农户庭院进行改造。通过拓宽村庄道路、打造微景观“增绿补绿”,分层次打造共享庭院、示范庭院和标准庭院。提升人民收入为抓手,创新打造农产品展示厅、烧烤广场、共享集装箱、民宿等功能性场所,将农家院落变成果蔬采摘、农事体验、亲子互动、旅游观光、休闲民宿的基地,既能提高村居环境水平、提升村民居住环境质量,同时还增加村民收入,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助力辖区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架起干群“连心桥”连通居民新生活
家住金凤区森林公园社区翠柳岛A岛小区居民韩世祥看着一天天“长大”的桥,满心欢喜。这座桥就是森林公园社区翠柳岛A岛小区居民们“日思夜盼”直接通往森林公园的桥。
多年来,该小区居民看着与小区仅百米之隔的森林公园,近在咫尺,却要绕道三公里才能进去。社区在了解到居民的迫切愿望后,为帮助居民解决烦心事,积极征求民意、协调相关部门,并邀请桥梁专家实地考察论证,最终落实了建桥的可行性,很快时间就让这座“连心桥”开工建设。“架桥以后,我们过桥直接就到公园了,也就100米的距离,平时吃完饭就能过去遛遛弯,会让我们的生活质量有很大的改善和提升。”翠柳岛A岛居民马成军说。
在修桥的过程中社区党委主动介入帮助居民协调解决建桥问题,居民党员也是积极主动冲锋带头进行筹款,三方齐心协力促成了大家多年盼望解决的难题。
小微公园建设 “建”出居民新场所
昔日裸露的空地经过改造,成了“推窗见绿”的小微公园,园里景观树木、休闲步道、广场、景观小品、座椅……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就是如今的典农河小微公园(秀园)。
同样,在金凤区良田渠(黄河路-长城路)段,沿渠改造建成的小微公园也令市民频频称赞。翻修一新的良田渠环境整洁、风景优美,渠两边新建的健身步道笔直延伸远去,新砌护的汉白玉渠道护栏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渠道旁边,新建的健身娱乐设施一应俱全,不时有市民在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现在小公园建好了,我们天天早晨都来转,现在路也好了,风景也很好,休息的地方也有,没想到修得这么好,我们现在老过来转。”市民易秀章说。
小微公园的建设,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一个休闲娱乐的新场所,还满足居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今年来,为了最大限度服务群众、方便群众休闲健身,金凤区将小微公园建设纳入“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中,在改善周边居民的居住环境的同时,还让周边居民有了一个休闲的好去处。2019年以来,金凤区共建成小微公园15处,今年投资1100余万元,建设完成5处小微公园,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据了解,金凤区结合党史学习教育,聚焦群众身边的烦心事、操心事、揪心事,集中力量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见实见效,从“切口小、发力准、效果好”入手,将党史学习教育同解决群众实际问题紧密结合起来,征集“我为群众办实事”项目99个,分三批落实落地,截至11月底已全部办结,完成率为100%。(通讯员 虎洋 蔡子澎 马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