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话:“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讲的是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孩子很有方法,他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的故事。
在平罗县高庄乡新村村,也有这样一位“窦燕山”,他叫刘学汉,虽然自己只有初中学历,却将三个子女全部培养成了大学生,其中长子还是留美博士,成为村里人人羡慕的对象。
“大儿子在美国读完博士,现在北京一家科研院所工作,大儿媳妇是北京人;二儿子大学毕业后定居上海,工作也不错,二儿媳妇是硕士;三丫头毕业后在银川工作,经常回来照顾我们老两口……”说到子女,刘学汉笑得见眉不见眼,就连脸上的皱纹仿佛都有了笑模样。
这股子为人父的骄傲,从村里人对他的称呼中便可见一斑。
在新村村打听刘学汉,村里人未曾开口便先露出一脸羡慕的神情,开口更是止不住地称赞——
“老刘头啊,人家现在可是‘博士爹’,家里仨孩子,个个都有出息!”
“现在他可享福了,北京、上海去了好几回,都是坐飞机去的!”
“他老伴儿现在就在上海带孙子呢!”
“咱农村人想培养一个大学生都不容易,他一下培养了仨,老大还是博士,听说还出国留学,村里我最佩服的就是他!”
……七嘴八舌间,道出了村民对刘学汉的敬佩。
今年62岁的刘学汉是固原市西吉县马建乡人,2016年响应易地扶贫搬迁政策举家搬迁到平罗县,被插花安置到高庄乡新村村。“在老家时,日子过得艰难,想供娃娃读书不容易!”刘学汉说。
那时,刘学汉和妻子耕种着40多亩地,他还要辗转各个工地打零工挣钱,因为在他朴素的认知里始终坚信:“穷人家的娃娃只有上学一条出路,我辛苦挣钱不图吃穿,就为了供三个娃娃上学,砸锅卖铁也要让娃们上学!”
之所以如此坚定,其实还有一个隐秘的原因。“那些年我在工地上,见过不少早早辍学出来打工的孩子。看着他们跟我的孩子差不多大,却要跟我一样,干这些苦活累活。他们还那么年轻,可惜了,看着心疼……”
这样的经历让刘学汉更加坚定了让孩子们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决心。
在他的全力支持下,三个子女也很争气,心无旁骛一心向学,2012年,两个儿子先后考入西南交通大学和长安大学。
仅靠土地收入和打零工收入同时供两个孩子上大学,对刘学汉这样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负担。“要不别让老二读了,学了这么多年文化也够用了。”有人这样劝刘学汉。
可刘学汉从没想过要放弃,他多方奔走,打听有关政策、寻求帮助。“真心感谢党的好政策,帮我们办理了助学贷款,还帮我们申请了助学金,孩子们才能顺利上完大学。”刘学汉感激地说。
为了节省开支,每个孩子上大学时,刘学汉都没去送。他只是在送孩子出门时语重心长地叮嘱:“娃呀,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记住,就是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要放弃。”
所幸,在后来的求学路上,孩子们都没有让刘学汉失望。他们不仅学习上刻苦努力,还十分心疼父母的辛劳。大学期间,孩子们争取到了各类奖学金、助学金和项目基金,还通过勤工俭学挣钱,再没花过家里一分钱。
移民搬迁到新村村时,刘学汉的长子已经在北京读博士,次子即将大学毕业,最小的女儿正在读高中。他叮嘱在外求学的孩子们:“这边一切都好,我就在村里的养牛场务工,工作不累,离家近,还月月领工资,清闲着嘞。你们就只管好好读书,家里啥也不用操心。”
每天在牛场按时上下班,尽职尽责做好自己的事,闲时跟儿女视频聊天,成了刘学汉的生活日常。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如今,雏鸟早已长成了雄鹰,孩子们挥动着刘学汉用汗水和信念铸就的强劲翅膀,飞离了巢穴,飞向了更远的天际。“看着他们一个个上了大学、成了老师、研究员、企业高管,成了对国家有用的人,我觉得我这一辈子,值!”刘学汉说。(记者 张芳霞 朱玉浩 周丽华 行衍 文/图)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杨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