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1日,在平罗县通伏乡通城村绿康林农场的水稻种植基地,随着嗡嗡声响起,一台无人机在水田上方约2米处缓慢飞行,所过之处,一粒粒种子一行行地均匀洒落在水田上。开机、起飞、播撒,短短10多分钟的时间,5亩多的水稻播种工作就完成了。
“我们年轻那会只能凭手插,一天下来腰都直不起来,这小东西几分钟就干完了我们一天的活,现在这地种起来太轻松了。”一旁看热闹的几位老人啧啧称奇。
在玉米地里,无人机进行统防统治、收割机进行机械化收获、打包机进行秸秆打包;在各个高标准现代农业示范园,工人只需拿出手机,就可对温室进行自动化管理;在奶牛养殖场转盘式挤奶台上,消毒、上杯、挤奶、收杯、贮奶,整个过程仅用8分钟,一个小时可完成600头奶牛的挤奶工作……伴随着农业规模化发展,随之带来的是农业智能化、科技化、机械化管理,绿色化、品牌化生产。
自治区原农牧厅副巡视员赵晓俊,与农业机械打了一辈子交道:“1969年,我到银川拖拉机厂工作时,宁夏的拉机总量少的可怜,那时的农业生产靠的是人拉肩扛、二牛抬杠,镰刀、铁犁、背篓是主要的生产工具。农村妇女在水稻生产中做出了巨大贡献,每到插秧时节,那一大片水田中满目尽是红头巾。”
1958年7月,宁夏农业机械化学校实习工厂制造出宁夏第一台本土产拖拉机“万能勤俭-8号”开始,先后创建了银川手扶拖拉机厂和银川拖拉机厂,实现了我区农业机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性突破。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国家出台了相关政策鼓励农民个体购买、使用农业机械,小型农业机械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这是几代农机人的核心思想。”赵晓俊说,“过去大家说,农民富先修路,后来则讲,农民富拖拉机要上路。”
赵晓俊向记者介绍,从2004年颁布《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每年中央1号文件都提出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的要求和措施,购机补贴政策的落实对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制造业拉动效应显著,促进了农机装备总量的持续快速增加,装备结构不断优化,农机社会化服务深入发展。
“肩挑人挖,二牛抬杠”,这一最早也最熟悉的农耕场景,现在已很难见到。目前,我区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9个百分点,小麦、水稻生产实现全程机械化,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9%,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不仅仅是传统作物实现机械化播种收割,病虫害防治都由无人机来喷洒农药,除草由除草机来代替人力,葡萄有施肥机和埋藤机,芹菜有专门的收获机,番茄还有分级机,这些农田里的“机器人”,不少都是我区自主研发并获得国家专利的。
在平罗县盈丰植保专业合作社办公室的电子屏前,看着屏幕上显示出的各温棚室内外的景象,平罗县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张庆华说:“以前菜农种菜全凭经验、靠感觉,很多东西是‘模糊’的。运用物联网的蔬菜种植,实现了实时定量‘精确’把关,农民只需按个开关,做个选择,或是完全听‘指令’,就能种好菜。”
张庆华说,如今新技术、高科技已应用到农业的每个角落,助推了宁夏农业的高质量发展,相信有科技的支撑,未来宁夏的特色农产品会在全国叫得更响、走得更远。
“过去统计农业的基础数据里有役畜、青年劳动力两项内容,而现在的统计主要是机械化的拥有量。”赵晓俊说,20世纪70年代,宁夏机械化水平不到11%,而现在已达到了80%,综合技术化能力高于全国6个百分点,干了一辈子农业机械的他感到非常自豪,“如今的宁夏是青山绿水带笑颜,机器轰隆在天间,论文写在大地上。”(宁夏日报记者 张瑛 文/图)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张海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