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建设新海原 -> 政务动态
《山海情》剧外的“金滩村”——苦中求“变”的玉海村
2021-02-09 17:07:38   
2021-02-09 17:07:38    来源:海原融媒体中心

       主旋律扶贫剧《山海情》正在热播,在网上网下都掀起一股追剧热。我台记者日前走进剧中故事发生地永宁县闽宁镇的玉海村,通过镜头一同追忆20多年的奋斗历程。

       走进闽宁镇玉海村,这个季节虽然春寒料峭,但村里依然充满了生机,运动场上,小伙子们在进行着最喜爱的篮球比赛;温室大棚里,孕育着新希望的西红柿苗嫩绿茁壮;夜幕降临,家家户户炉火通红,其乐融融。

       今年53岁的何兴会,正在家里给孙子辅导作业。他是1989年第一批海原吊庄移民,二十岁时跟父亲搬迁到这里,三十年来,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韧劲,扎根在了第二故乡,如今苦尽甘来,儿孙满堂。

       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  何兴会:我们老家是海原郑旗乡老鸦村的,我们那个地方二十几年前吃的水也没有,去七营走二十多里的路用油桶拉水,拉到水池子里还打不上水,人要去窖里用杯子刮水,那个地方十年久旱不下雨,不下雨没吃的水,下一场雨没路走,我们在那个地方没办法生存。现在我们移民到这个地方来,这个地方又叫平吉堡,又叫玉泉营,这是永宁县闽宁镇的地界,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这几年生活也好了,国家对我们的支持很大,几个孩子打工,楼房也盖上了,车也开上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正因为玉海村有便利的水资源,可以发展水浇地。自上世纪90年代初,来自我县郑旗乡老鸦村、南山村等地的765户群众先后走出大山,移民来到玉海村,开启了新的生活与梦想。海原县永宁县两地党委政府给移民调拨了土地,福建扶贫干部给移民提供了生产物质和技术,大家更是不等不靠,相互扶持,撼天斗地,把根深深扎在了这片希望的土地上,洒下了血汗,播下了希望,也收获了幸福。

       《山海情》剧中有这样一句话:移民吊庄村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大风三六九,小风天天有。今年36岁的李花刚来玉海村时仅仅5岁,艰苦的生活环境,让她天天哭闹。但父母根本顾不了她的情绪,直接领她在地里干活,父母整地,打地垄,她就跟着捡石头,吃尽了苦头,到玉海村的第二年,李花父亲不幸去世,这让家里生活雪上加霜,但他们一家人为幸福生活奋斗的初衷没有变。回忆过去,李花忍不住掉下了眼泪,但看着眼前生机勃勃的西红柿苗,想到眼前的幸福生活,她又高兴的合不拢嘴。

       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  李花:现在打工比较方便,在家门口挣钱,可以一边带孩子一边干活,不用跑那么远,挺方便的。这是第二茬西红柿苗,种了有十几天了,第一茬挣了四五千左右。

       当年,年轻人背井离乡,顽强拼搏,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生活。但老年人,却是故土难离,背负着心理和身体的双重压力来到这里,他们咬牙坚持着。今年78岁的李成仓老人,1994年7月,儿子连哄带骗把他带到这里,当天晚上一家十口人挤在二十平米大的泥块垒起来的地窝里,睡到天亮,满嘴的沙子,而且蚊子特别多,用电视剧《山海情》中的一句台词来形容:感觉移民是来给蚊子改善伙食来了。第二天,李成仓偷偷背着铺盖离开了这里,但人生地不熟,迷失在了荒郊野地里。在儿子的苦苦劝说下,李成仓含着眼泪留了下来。说起当年的艰苦和今天翻天覆地的变化,老人饱经沧桑的脸上满是幸福的希望。

       永宁县闽宁镇玉海村村民  李成仓:我是跟我大儿子一起来的这里,搬过来这个地方是一个大沙滩,一吹风沙子满天飞,现在交通方便了,路都修好了,各方面都比较好,离城里也近,庄稼也种的好。

       三十年前,玉海村的人们跟《山海情》剧中的马得福、马得宝一样,充满着对大山外面生活的向往,苦中求变,带着希望与梦想,像我县百年震柳海海原精神一样,凭借着坚韧不拔的意志,扎根在黄沙漫天的戈壁滩,硬生生把砂石飞扬的干沙滩改造成了稻香谷甜的金沙滩。

       如今的玉海村,产业兴、村庄美,移民群众幸福感爆棚,一幅小康画卷徐徐铺开在这金沙滩上。像玉海村移民一样,自1988年以来,我县共完成各类移民23640户108280人,他们靠着海原人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精神,奋斗出了幸福的日子。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