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我区各地高度重视城乡居民创业,夯实创业保障基础,支持建设创业孵化载体、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双创示范基地、小微型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等,鼓励和扶持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今日,本报聚焦各地创业典型,特别是面对失败不屈不挠成功实现再创业的典型,反映他们用奋斗扬起创业风帆,乐于创业、敢于创业的生动实践。
传承老手艺 实现新梦想
10月26日,平罗县刘记凉皮店店主刘兵和几名员工在店里忙着制作凉皮。随着和面、洗面、蒸面筋等工序的完成,一张张筋道爽口的凉皮出锅。
“我们家的扁豆凉粉以手工制作为主,特色是酸菜炒凉皮,在冬天特别受欢迎,里面的酸菜、萝卜全都是自己精心腌制的。”41岁的刘兵说。
刘兵做凉皮的手艺传承自父母。目前,在他的带领下组成的12个小团队,负责从生产加工到线上线下销售的全过程,又将凉皮手艺传了下去。
刘兵给凉皮拌佐料。
2018年,刘兵想购买一栋沿街的两层楼营业房。正当他为资金犯难时,他了解到了创业担保贷款的政策,第一次便成功申请15万元,一部分用于扩大店面,另一部分购置新的生产设备。今年5月,刘兵再次申请创业担保贷款20万元,将凉皮店“改头换面”。
18年来,刘兵的生产车间从100平方米扩大到300平方米,从一个露天的小摊位发展成为实体店、加工坊和固定摊位,目前已带动10余人就业。
如今在平罗,像刘兵这样在创业舞台上圆梦的创业就业者不计其数。该县把稳就业作为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提升的头等大事,紧密围绕稳就业、促创业、抓服务开展城乡居民收入提升工作,为创业者搭建圆梦舞台。
走进平罗县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27间独立的创业工作室及孵化区容纳了42个创业项目入驻,创业导师定期为大学生提供创业指导服务。
“我们通过‘基地+企业+农户’的模式,加大农民工返乡创业基地建设,实现返乡创新业、能人创企业、百姓创家业。”平罗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樊立军说。目前,全县3家创业基地入驻商家140家,带动创业1903人。
今年7月初,41岁的尤海军看到“平罗就业创业”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招聘信息后便将资料发送至企业邮箱,目前已经成为宁夏滨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的一名工艺技术人员。
今年以来,平罗县为621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399.03万元,为123人发放技能提升培训补贴15.25万元。安置公益性岗位220人、青年就业见习人员75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4285万元,带动就业592人;培育创业实体1107个,创造新岗位3274个,创业带动就业4650人。(宁夏日报记者 李 良 文/图)
创业无捷径 诚信走天下
10月19日,在宁夏贺兰工业园区二手车交易展厅内,二手车车商王元正在某视频平台直播售车。
从外观、内饰到车体功能,王元举着手机认真给直播间的“粉丝”介绍。“每天早晚直播2次,现在粉丝有好几万呢。”王元笑着告诉记者,不少粉丝都是在直播间里认识他,再慕名来展厅选车。
34岁的王元从小就爱“折腾”。大学上了一年,准备升大二时,因为觉得1年2万元的学费让父母难以承受,便直接退了学,回到贺兰县开了一家男装店。从此,他在创业路上一路探索追寻。
“开服装店、开宾馆,没有钱就想办法贷款,好不容易挣了点钱,结果又折腾去开餐厅,2年赔了30万元。”王元并不避讳谈起曾经的失败。
王元正在直播卖车。
2014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王元开始试水二手车市场。“收回来的二手车最好在5年之内,不能超过10万公里,两三年的车最好卖。”展厅里摆放着王元收购回来的30辆二手车,每辆车几乎都有一个故事。
今年端午节当天,王元的一个朋友找到他说,自己的弟弟得了重病,急需卖车筹钱治病。他已经在二手车市场转了许久,其他车商给的价钱基本在9万元到10万元之间,他想让王元帮帮忙,看能否多出点钱好帮弟弟看病。得知情况后,王元二话没说直接往朋友卡上打了11万元。“其实那辆车正常收购价钱也就9万元多一点,但钱可以不挣,人不能不帮。”王元坦言。
一天晚上,王元在直播间卖车,来自固原市的李先生看上了他介绍的一款丰田普拉多。第二天李先生从固原市来展厅看车,各方面比较满意后把车提走了。没想到过了2个多月,李先生给王元打电话表示该车动力不足,自己不是太满意,不想要了。王元表示没问题,李先生把车开回来即可。李先生没想到自己开了2个多月的车,王元居然原价又收回去了,这台车他一分钱没损失还白开了2个多月。王元的诚信让李先生十分感动,随后不久在王元店里买了一辆二手车路虎开回了固原市。
因为王元的诚实守信,得到了不少客户的信任。薛先生把自己的一辆奔驰车卖给了王元,想换一台二手车路虎。“卖车钱你不用给我,你拿着就好,什么时候你看到有我想买的车,你告诉我需要加多少钱就行。”薛先生70万元的卖车款就这样躺在王元公司的账户上。
这笔饱含着信任的卖车款,让王元更觉责任重大。银川市场没有薛先生看上的车,王元便在全国市场寻找,最终在成都市场寻找到薛先生想要买的车。王元亲自到成都帮薛先生看车试车,通过视频介绍,薛先生满意成交,最终在成都就把该车过户到薛先生名下。
“二手车基本是‘一车一况一价位’,还需要具备二手车评估技能,要是不会评估车辆的话,很容易赔。”王元笑着说,几年来他也摔了不少跟头,慢慢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在他看来,收的车要对得起卖家,卖的车要对得起买家,人要靠诚信走天下。(宁夏日报记者 张晓慧 文/图)
返乡找到致富“密码”
返乡创业后,海原县农民康飞将成功脱贫致富,仅今年就收入500余万元。
这个农民是怎样从贫困户逆袭致富的?他的致富“密码”又是什么呢?近日记者来到海原县关桥乡麻春村一探究竟。
关桥乡条件相对较好的村子,大多位于海原县的交通主干道萌海高速公路旁,而麻春村属于“山那边的村子”,偏僻的地理位置使其过去的发展受到极大限制。
麻春村北面的后山上,一个拥有10余座大型牛舍的牛场依山而建。
占地数十亩的牛场从消毒室、牛舍、饲料库到子母厅、产厅、育肥厅、堆粪场、青贮池、沉淀池等设施一应俱全,这里有670头牛正茁壮成长。
康飞将在牛舍喂牛。
康飞将出生在麻春村一个贫困家庭,兄妹7人,他早早便到银川打工。务工期间他被刚出窑的水泥烫伤了背,被钉子刺穿了脚,他都没有请假,晚上还抢着加班,一心只想多挣些钱改变家里的条件。
随着阅历的增加,康飞将发现一个厂里拉运生产原料的运输力量不足。他便用自己几年的积蓄和家人四处借的钱,凑了2800元从老家买了一辆手扶拖拉机。顶着寒风开了一天一夜回到银川,在一家企业运输队拉运钢筋、钢管、模板等生产原料。自此,他逐渐积累起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又经过几年的打拼,他有了自己的运输车队。但由于只顾干活不懂管理,生意亏损严重。加之他服务的厂子破产,他干脆回到了家乡。
他用仅剩的一台装载机承接小微工程,从头干起。不怕困难、不怕吃苦的康飞将很快又重新站了起来,越干越大,并赢得当地群众的信任。2020年,在海原县就业创业部门的大力扶持下,康飞将投资2300万元建起了宁夏康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发展肉牛产业。政府给予贴息创业等贷款600万元,张湾、脱场两个村更是将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的200万元扶持资金交给他,让他“带着大伙一起干”。
康飞将不负众望,创业伊始,从开垦场地、建设牛场到进牛养牛、销售等环节他坚持亲力亲为。
如今,他的牛场有670头牛,托管代养65头牛。截至目前,康园牛场销售肉牛180头、牛犊63头,收入566.94万元。村民王军喜说,他的5头牛交给牛场托管代养,牛场给了他12.5万元,“每年还给2000元的分红,我还在牛场打工,每月能挣4000元,一年下来收入有5万元。”在康飞将的带动下,当地群众参与发展肉牛产业的热情空前高涨。今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康飞将的宁夏康园种养殖专业合作社被宁夏(海原)第六届高端肉牛大赛组委会授予“优秀养牛专业合作社”。
康飞将表示,创业路上,他步步都赶上了党的好政策,明年他打算把牛场扩建到2000头的养殖规模,带动更多老百姓“兴牛业、发牛财”。(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图)
闽宁镇的女“羊倌”
吴楠这个“羊倌”很了不起。她创办了永宁县最大的肉羊养殖基地,目前存栏羊6000多只,年出栏2万只左右。
吴楠的家在银川市金凤区良田镇,父母早年创办农家乐,还养了1000多只羊,生意做得风生水起。吴楠在父母创业打拼的过程中成长起来,性格也变得乐观坚强。
2009年大学毕业后,吴楠在国企有了稳定的工作。但她心中一直有个梦想,就是帮父母把家里的生意做大做强。
因为看好当地的环境和发展潜力,吴楠选择到闽宁镇创业。“创业前我做了很多市场调研,闽宁镇这地方适合搞养殖。”2014年夏天,银川市闽楠养殖公司在园艺村正式成立。
吴楠抱着养殖的小羊。(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到闽宁镇,吴楠就被移民群众的淳朴和苦干精神所感染。创业之初,她也曾遇到资金、项目、技术、市场等诸多困难和挑战。为了筹集资金,她卖了家里的房子,还问亲戚借钱,向银行贷款,一步步开启了创业筑梦之路。
“回想起创业之初的经历,真是一言难尽。”吴楠说,自己快临近预产期了,她还独自开车给客户送羊;男工们把羊搬下货车,她立刻逮住活蹦乱跳的羊打防疫针;监工到半夜两点,她灰头土脸回到家,躺到床上还没睡踏实,又早起准备核验材料……在父亲的催促与鞭策下,吴楠咬牙闯过了一关又一关,羊场规模逐年扩大,她逐步成长为女强人。
通过几年的潜心钻研,吴楠掌握了科学养殖肉羊的技术,公司先后引进波尔山羊、萨福克、杜泊等优质羊品种,逐步走上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发展之路,并创立了“宁楠鲜”羊肉品牌。2018年,她被银川市团委授予“银川市青年岗位能手”荣誉称号。2016年以来,银川市闽楠养殖公司先后荣获“自治区扶贫示范合作社”等称号;2018年10月17日“全国扶贫日”,公司作为闽宁镇脱贫攻坚的产业代表之一,发展成就图片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展出。
“一人富不算富,一起富才是富。”这是吴楠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她运用自身的资源和技术优势,帮助村民改良养殖品种,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吸纳14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到养殖场务工,每人月工资3600元,间接带动100余人就业增收,年人均务工收入3万元。
电视剧《山海情》热播后,吴楠想把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的羊肉分享给来闽宁镇学习、参观、旅游的人。“五一”假期前夕,她在镇上开起了“宁楠鲜”羊肉品鉴馆,“大块羊肉”成为特色菜,闽宁镇上多了一家美食打卡地,她的公司也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的经营体系。
“7月份,通过闽宁协作,我们跟福建厦门市一家企业合作,将‘宁楠鲜’精分割羊肉销往福建,目前已接到200多万元订单。”吴楠对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宁夏日报记者 贾 莉)
退伍不褪军人本色
1999年退伍后,杨献森返回家乡同心,获得一份当时让别人羡慕的工作——成了一名公职人员。
因为吃苦耐劳、任劳任怨,他很快就得到了单位领导及同事的认可,连年被评为先进工作者。这样的安稳生活,杨献森一过就是13年。
2013年,想要寻求新挑战的杨献森毅然“下海”,响应党和政府大力支持退伍军人创业的机遇。那一年,他34岁。
杨献森从市政建设工程项目干起,本着“以诚为本,以信为先”的宗旨和“以质量求生存、以信誉求发展、以规模求市场”的经营理念,赢得了越来越多的项目。
杨献森(左三)现场谋划施工项目。(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初战告捷,杨献森没有陶醉在成绩中,而是继续开拓市场,进一步扩大经营范围。多年来,他身上的军人作风依旧,始终保持着艰苦奋斗的本色,靠自己的言传身教带出一支高素质、高技能、高标准的管理和施工队伍。这些“兵”不光设计理念先进、施工经验丰富,而且在每一项工程中都力求精益求精,将“质量第一、客户至上”的宗旨落到实处,建设了一大批优质精品工程,赢得了良好的市场反响和社会口碑。
这些年来,杨献森旗下公司效益年年递增,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工程项目遍布内蒙古、宁夏等多个省区。
事业越做越大,杨献森担起了越来越多的社会责任。在他的3家企业中,215名员工有退伍军人37名、下岗工人19名,残疾人员4名。企业响应“扶危济困”号召的背后,是杨献森那颗炽热的公益之心在闪闪发光。
此外,杨献森还有着“不拖工资”的好名声,多年来他总能按时发放农民工工资,常常获得当地劳动监督部门的好评及表彰。
近年来,杨献森持续投入公益事业。每逢春节等节日,他经常带着公司员工慰问五保人员和孤寡老人,为他们送上大米、花生油、棉被和慰问金。据不完全统计,杨献森先后捐款20余万元。
这些年来,杨献森身边有不少同学、朋友、战友“孔雀东南飞”,到东部发达地区寻求新机遇,但他一直坚持将事业大本营放在宁夏。杨献森说,他更愿意把自己的光和热挥洒在家乡。(宁夏日报记者 杜晓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