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存在盐池县博物馆的发电机。(资料图片)
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慈禧太后重又听政。同年9月9日慈禧六十大寿,英国人将一辆小轿车连同一组发电机一并作为寿礼送给她。发电机送到颐和园后专供西太后发电享用。1908年西太后谢世。清王朝灭亡后,从此发电机落入民间。
辛亥革命胜利以后,这组发电机经过很多高官巨商之手,于1934年被流落到天津的一个收废铜烂铁的“碎铁局”。老板和雇工正准备将其碎后当废铁用,恰逢北京“永增号”老板封宣周得知此事,转告给正在北京购买发电机的宁夏马鸿逵第十五路军副官处长柴兰亭,柴兰亭遂将此事电告银川马鸿逵。马听说是西太后所物,便急电柴将其买下。马鸿逵买这组发电机,一是为了省钱,二是他对清王朝有眷恋之情,对西太后所用之物更是情有独钟。
柴兰亭用废铁价格购买了这组发电机后,又在天津盐双福厂买了两部旧蒸汽机,功率分别为18和25马力,还买了石磨,准备在银川开面粉厂。这些废旧设备用火车运到北京,由“永增号”历时半年将这些旧机器修好。1934年农历十月初一,柴兰亭陪同北京“永增号”采购李运祥、孙耀峰,电气工程师赵兴武,技工彭德昌、田金典等十五人由北京将这些机器用火车运至包头。当时包头到银川只有水路和旱路可以通行,由于黄河结冰无法行船,只能用汽车将零配件和水泥拉运回银川,蒸汽机等大型材料只能等来年春暖冰消之时运回银川。
1935年黄河解冻后,柴兰亭租大木船四条,将材料运到横城渡口,马鸿逵派工兵将材料拉回银川。1935年10月,银川电灯公司设备经赵兴武和彭德昌、田金典等人半年的安装调试,终于正常发电并开业送电,开创了宁夏电力先河。赵兴武、彭德昌等十三人因此被迫留宁,成为宁夏第一批工程技术人员和产业工人,宁夏的工业也由此起步。1947年蒸汽机等设备报废,该发电机也随之闲置。1951年,发电机被当时的吴忠回族自治州电厂接收。
1956年盐池县电厂成立,电机调拨给盐池县,与发电机同来的工程人员有田金典、安国军等人。当时只可供盐池县城内机关学校及300多户居民夜间照明。1960年,盐池县新电厂建成投入使用,1961年该发电机闲置。
1966年,盐池县政府将发电机调拨县广播站,发电机由县广播站发电工用架子车从电厂拉回广播站(现址为盐池检察院位置)安装使用。因当时电厂只能在晚上供电,所以此组发电机在早晨和中午供广播用电。1978年青铜峡高压电送至盐池县,1982年县广播站迁至南门(现广播电视局所在地),该发电机作为备用机随迁广播站南门新址。1986年,值盐池县解放五十周年大庆之际,经县博物馆与广播站协商,由盐池县博物馆将发电机作为重要文物收藏陈列。
该发电机由大小两台电机组成,分别由美·密执安州·底特律·荷·雷迪公司和美·威斯亭豪斯电气制造公司制造,分别为直流和交流两种不同性能,其功率、电压、转速等各不相同,在蒸汽机或柴油机的带动下均可同时发电。
这组发电机曾为慈禧太后照明供电,为中国电力之最;亦曾为马鸿逵供电,创宁夏电力之最。美国原制造公司曾有意将该组发电机回收,未果。因其特殊的“身世”,该发电机成为盐池县博物馆镇馆重器之一。(王卫东 崔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