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介绍】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宁夏日报报业集团邀请您一起沿着高速看中国。我们以福银高速为主线,边走边读,在书里看见美丽宁夏,在路上探寻幸福生活。
【站点】沿着福银高速行驶,行程第三站来到中卫市,走访沙坡头、中科院防沙治沙所、中卫云基地。
【阅读书目】《走进中卫》 作者:中卫市文联
↑↑↑ 亲,这边建议您先戳视频后读文章,效果更佳~
离开红寺堡,沿着福银高速一路向西北方向行进,我们来到久负盛名的中卫市。
中卫地处腾格里沙漠东南边缘,这里沙美、水秀、山奇,大漠、长河、高山、绿洲、湿地亘古千年和谐相处,既有江南景色之秀美,又具西北风光之雄奇,是诗和远方的逐梦之地,而沙坡头景区就是中卫的一张亮丽名片,我们在行程中遇到了几位接过沙坡头景区“名片”的人,听听他们与沙坡头的故事。
沙坡头景区金牌讲解员张红艳面带微笑迎接着全国各地游客。
金牌讲解员张红艳:接过这张“名片”,讲述幸福故事
“这是我们非常有特色的工作服,丝路风情服。”张红艳一双眼睛笑成月牙状,隔着口罩仍感受到她热情的笑容,穿着丝路风情服的张红艳在熙熙攘攘的游客中格外显眼。这套服装整体飘逸鲜艳,一顶带有纱巾的帽子,像是武侠剧中侠客的“标配”,黄色上衣代表沙漠、绿色衣袖代表绿洲,中间的太极图样,象征着黄河与腾格里沙漠在沙坡头景区形成的天然图景,也反映着这里沙水和谐的景观。
游客在沙坡头景区里体验大漠的壮美。
张红艳是中卫人,和所有黄河岸边的儿女一样,她从小枕着黄河涛声入眠,在河岸边耍水捞鱼,那时的沙与河,如母亲的臂弯呵护着岸边的村庄和人们。大学毕业后,张红艳回到家乡,接过沙坡头景区递来的“名片”,成为景区的一名讲解员,也就是在这里,她与同为景区工作人员的丈夫组成一个幸福的家庭。2020年,疫情影响下,中卫市共接待游客68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7亿元,分别恢复到了2019年的80.3%和67.1%,为当地经济复苏发挥了巨大作用,让一个个像张红艳这样依靠文旅产业工作生活的家庭安居乐业。
“以前游客喜欢问中卫的美食,习俗,现在很多游客会问我们关于中卫发展的问题,通过我们讲解麦草方格、云天中卫等等‘大项目’他们都觉得中卫发展很好,让我觉得很自豪。”张红艳说。
张红艳在游览车上向宾客介绍宁夏的风土人情。
熟记景区讲解词,是每个讲解员的必修课,然而张红艳的讲解词却总在变:“中卫发展真的太快了,我虽然是沙坡头景区的讲解员,但也有责任推广宁夏的旅游资源,仅就中卫来说,这两年的文旅项目层出不穷,我要记住,给游客推荐。”
作为全国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市创建单位,中卫文旅产业在古老的沙水相依中,不断推动项目产品创新。近年来,中卫市续建、新建全域旅游项目70多个,完成投资54.6亿元,开工建设了时空之门、沙漠传奇、沙漠之城、沙漠野奢酒店、中宁黄羊古村落、石空枣林特色街、海原贺堡流域百年梨园、盖牌民俗村等重点项目。打造了以向阳步行街为代表的观光夜市美食街,建成了设计独特、内涵丰富的丝路沙坡头南岸半岛黄河·宿集、星星酒店等项目,推出了以《沙坡头盛典》为龙头的文旅演艺,中卫“66号公路”成为网红打卡地。连续举办十届大漠黄河国际旅游节、两届丝路环球旅游盛典已经成为文旅界的传统项目,而全国导游大赛、世界沙排巡回赛等国内外知名赛事和星空朗读、黄河诗会、黄河数字音乐节等重要节事活动,更是让中卫文旅热度持续走高。近五年,中卫市累计接待游客2983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34.8亿元。
每次景区讲解接待后,张红艳喜欢用一段中卫方言“口歌儿”,给游客“喧一喧”中卫的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送别一批批游客时,很多人会留下张红艳的联系方式,那是她递出去的名片:“全国沙漠不少,河流很多,但像沙坡头这样沙水相依和谐共生的奇观,仅此一处。我们经常说天下黄河富宁夏,不仅是丰富了我们的资源,也富了在黄河边长大的儿女。我们生活富裕,内心富足,希望更多的人来我的家乡,来感受我们的幸福。”
黄河边的中卫市非遗传承人周德南,扛起的不仅仅是羊皮筏,而是传承沉甸甸历史文化遗产的责任。
非遗传人周德南:接过这张“名片”,传承祖传技艺
皮肤黝黑、身形魁梧的周德南,是一位“斜杠青年”。他既是中卫市德勤茂瓜果流通合作社的负责人,也是沙坡头景区的一名筏工,一手祖传的羊皮筏子制作技艺,让他成为中卫市非遗传承人。
九曲黄河十八弯,筏子起身闯河关。
羊皮筏子是黄河上最古老的交通工具,自西汉时期开始,羊皮筏子就为黄河两岸百姓运渡所用,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周德南的祖辈们用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摆渡,并把煤炭、羊毛等土特产运送到黄河的下游去换钱谋生。
“小的时候我就看爷爷、父亲制作羊皮筏子,其实那时候挺不喜欢的,觉得制作之前的羊皮看着有些脏,味道也不好闻,但是老一辈都靠这个谋生。现在,羊皮筏子虽然不运货了,但是我们这样的筏工每年能有8万元左右的收入。”周德南说。
羊皮筏子以羊皮和木筏做原料,看起来简单,却经过了一系列复杂的工序,成为“四两拨千斤”的渡人载物工具。
跟着父亲,周德南学会了制作羊皮筏子的技艺,羊皮整张反拔下来后,经过恒温发酵,拔掉羊毛,扎住头尾,灌入盐水及香油,起到防腐防臭、堵塞毛孔撒气以及软化皮质的作用。吹气后,经过太阳暴晒,待羊皮成金黄色,浑脱(浑脱,也即整张剥下的山羊的皮制成的革囊或皮袋。)便已制作好,然后用麻绳将14只浑脱按454方式交错固定在特制的排架上,一副规格的羊皮筏子制作完成。再配以根据筏子工身高臂长定制的木浆,就可以下河开工。
羊皮筏子浮力极好,遇到礁石、水流湍急、大风等情况,羊皮筏子总以轻便灵活、吃水浅等优势,在黄河各类交通工具中胜出。
在中卫,羊皮筏子非遗项目,是游客的新奇体验,是周德南这样的黄河儿女的传承。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中卫市非遗工作的工作方针。近年来,中卫市通过认真开展非遗挖掘和普查,中卫市海原县的“山花儿”“口弦”“泥哇鸣”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卫古建筑彩绘、羊皮筏子制作技艺、手工地毯制作技艺、黄羊钱鞭、中宁蒿子面制作技艺、隋唐秧歌、方棋等33个项目被列入自治区级非遗名录;中卫道情、木雕、沙石画、剁绣等市级非遗项目90个;自治区级传承人38人,市级传承人190人;自治区级传承基地(点)9处,市级传承基地(点)21处。
“非遗作为一种活态文化,它的延续离不开传承人。长大后,我有自己的工作,可是重新喜欢上了羊皮筏子制作,因为我意识到,这门技艺是黄河文化的一部分,是黄河儿女的一种血脉传承,”周德南说。
夕阳西下,周德南一桨一桨划过黄河水,一船一船渡过过河人,悠扬的花儿伴着黄河滔滔吹进人心里。
身穿布依族传统服装的游客王小面(左),陈恒英 (右)在沙坡头玩得尽兴,乐不思黔了。
游客陈恒英和王小面:接过这张“名片”,唱首歌谣给黄河听
曾经,沙坡头景区是宁夏人带外地亲友游玩的好出去,现在,把沙坡头景区作为来宁夏游玩的首站,是不少游客的选择,贵州省贵阳市的两位七旬布依族老人陈恒英和王小面就是这样的游客。
“很多旅行社、电视节目里,都看到过中卫沙坡头,所以我们趁着身体硬朗,就来玩一下。”陈恒英说,她是这样接过这张“名片”的。
身着漂亮的民族刺绣服饰,背靠沙海,面朝黄河,两位姐妹花,唱起了动听的布依族歌谣,这是她们表达喜悦心情的方式。
在中卫,她们骑着骆驼看到了“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奇景,走过横跨黄河的玻璃桥,品尝了蒿子面、羊肉、枸杞等特色美食还打卡了中卫市向阳街夜市,烈日艳艳下的沙漠里,乘坐了“沙漠飞车”,动静结合之间,领略大河之舞,大漠之魅。
陈恒英认为,中卫是一座很友好、很美丽的城市,市内有河流静静流淌,岸边垂柳依依,而她所到的景区都有完备的辅助设施,景区工作人员都能耐心听懂她浓重的方言,并提供周到的服务,但因为没有驾照,而没实现打卡“66号公路”的计划。
“我还想冬天带着更多姐妹以及小孙孙们一起来这里,看看沙漠里的雪。”陈恒英说。
对此,中卫市旅游和文化体育广电局负责人表示,中卫市正积极谋划建设沙漠玫瑰酒店、中宁枸杞小镇、海原西安古城文旅融合示范街等项目,满足不同游客的期待。今年中卫市启动康养旅游元年工作,将深挖整合黄河历史文化,以康养旅游助推全域旅游发展,使中卫全域旅游更有抓手更有特色。同时,创新开发大型文化旅游演艺,利用云产业优势,完善智慧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钢铁博物馆、宁夏红酿酒研学基地等项目,加强中宁杞菊红菊花生态园、海原西安古镇茴香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打造形成沿黄特色康养旅游黄金走廊,建立沙疗养生中心,开发枸杞沙疗系列康养产品,实现“新”融合,发挥“旅游+”功能,让游客每次来中卫,都有新惊喜。(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全媒体记者 王溦 王鼎 刘楠 文/图/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