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建设新海原 -> 要闻推荐
学史力行|全面小康的宁夏足音
2021-07-22 14:26:13   
2021-07-22 14:26:13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阳光普照在金凤区丰登镇润丰村。润丰村是银川市落实“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而实施的重点工程。

  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与全国同步进入“小康时间”,宁夏分秒必争——努力实现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确保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同步的背后,是步履不停的奋力逐梦。

  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982年,宁夏贫困人口为119.3万人,占总人口的30.4%;2012年,宁夏贫困人口减少到91.35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降到14.1%;2020年,宁夏9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成功翻越了脱贫路上的“六盘山”。

  同步的背后,是科学精准的攻坚实践。

  近40年来,在党中央的领导下,自治区历届党委、政府将扶贫开发摆在重要战略位置,历经“三西”农业建设、“双百”扶贫攻坚、千村扶贫整村推进、百万贫困人口扶贫攻坚、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五个阶段,推动实现从输血式、救济式扶贫向造血式、开发式扶贫转变,从分散帮扶、普惠扶持向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转变。

  在历史的坐标系中,回望来路,足音铿锵:

  持续实施6次大规模移民搬迁,探索了易地扶贫搬迁的宝贵经验;持续推动25年闽宁扶贫协作,成为东西部对口扶贫协作的典范。

  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夏累计减贫83.4万人,贫困地区农民收入年均增长11.4%。宁夏贫困地区实现了生产力的历史性转变、人民生活水平的历史性跨越。

  实现全面小康,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为人民利益而奋斗的初心使命。找准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宁夏篇章的着力点,努力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启航新征程。

一方水土一方人

  一个木箱里,装着变迁的故事。

  时间的镜头回到2013年4月,固原市彭阳县张湾村村民启程,目的地是: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

  搬家时,面对未知,人们常会带上最感踏实的物品。在这次搬迁中,移民行囊里常见的物品是——玉米芯子。

  2018年,其中的玉米芯子成了银川当代美术馆“光阴的秘密——开启记忆宁夏的木箱”展览的展品。名为《迁》的作品,作者黄雅晨当时和张湾村村民一起启程,一路跟拍。

  “玉米芯子,是他们生活的必需品,也是和这片土地情感的联系。对于未来,他们充满了未知,生火做饭用的玉米芯子,让他们踏实。”黄雅晨在作品简介里这样描述。

  到了月牙湖,移民们发现,让他们踏实的玉米芯子,似乎失去了作用:红瓦白墙的新房里,做饭不用再生火,都是现代生活设施。

银川市兴庆区月牙湖乡滨河家园民俗展览馆,不时有客商来“淘宝”。这里的麻编工艺品已经在国内部分旅游景区设专柜出售。

  移民搬迁,摆脱了落后生产力,迁离了生态脆弱区,像一根庄稼迁离故土,去往更适宜的土地上扎根。

  曾经的西海固地区,“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半粒在喊饿。”出路在哪里?

  “困”是思变的开始,“移”是故事的开端。

  “有水走水路,没水走旱路,水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宁夏形成了山川统筹、以川济山、山川共济、共建共享治理贫困的思路。

  在党中央的关怀下,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宁夏先后实施吊庄移民、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移民、易地扶贫搬迁试点移民、中部干旱带县内生态移民、“十二五”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移民,通过6次大规模的易地扶贫搬迁,宁夏将百万移民挪出了穷窝,立足移民安置区资源禀赋,做好后续工作,让移民“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宁夏将实施百万移民致富提升行动作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筑基之策、关键之举,围绕产业、就业、社会融入,努力实现“十四五”期间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始终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十四五”末搬迁群众人均可支配收入基本达到全区农村居民平均水平。

3.jpg

彭阳县以红河、茹河流域和长城塬灌区为主要区域,建立“彭阳辣椒”生产基地4万亩,年产鲜椒10多万吨,带动种植户增收致富。

两地携手奔小康

  在宁夏中卫有沙坡头,在福建厦门思明有沙坡尾——“头尾”携手,加深两地文旅产业紧密合作。

  贯彻闽宁协作第二十五次联席会议精神,积蓄文旅产业发展新动能,今年5月初,宁夏文旅考察团前往厦门考察;6月,厦门市思明区组织了由政府、文旅企业、媒体和网红组成的文旅交流协作团前往宁夏交流,推动闽宁文旅密切合作。

  25年来,往来山海间的一个个奔赴的身影,接力闽宁协作的“火种”,释放可持续的暖意。

  这几天,厦门市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即将启程。在新的征程共谱闽宁协作新篇章,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是第十二批援宁挂职干部共同的期许。

  今年4月,在全区脱贫攻坚表彰大会上,记者见到了第一批援宁挂职干部。回顾老照片,他们第一次来到宁夏时,风华正茂,如今已染白发。

  “第一批工作队主要做了三件事:破解吃水难,打井窖2万多眼;缓解种地难,实施‘坡改梯’8.8万亩;改善上学难,营建改建了72所希望小学。”福建省第一批援宁工作队负责人张性魁回忆。再次重访西海固,张性魁感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我会一直关注宁夏。”

  闽宁扶贫协作是习近平同志在福建工作期间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重要战略决策,提出“优势互补、互利互惠、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原则。

  25年来,闽宁两省区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道路砥砺前行,探索总结出的“把建立长效机制作为前提、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核心、把产业带动扶贫作为关键、把改造生态环境作为基础、把激发内生动力作为根本”等经验,为东西部扶贫协作提供了有益借鉴。

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故事,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生动缩影。

  “你要是见过这原来的山,你就知道有什么不同。山川焕颜,水土重生。”这是电视剧《山海情》里的台词。

  经历“焕颜”和“重生”,当年不到8000人的闽宁村,如今发展为常住居民超过6万人的闽宁镇,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搬迁之初的不足500元跃升到2020年的14961元。借助东部发达地区优势,以产业发展、企业参与持续带动农民脱贫致富——闽宁镇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故事,是闽宁扶贫协作的生动缩影。

  25年来,福建省30多个县(市、区)、85个乡镇、134个村(社区),与宁夏9个贫困县(区)、105个乡镇、129个行政村点对点、一对一开展帮扶,选派援宁干部11批183名、专业人才2000人次到宁夏传导理念、传播技术、传授方法。

  由最初福建单向帮扶宁夏,拓展为闽宁双向互动、共同发展;由最初主要是政府援助,拓展为各类市场主体共同参与;由最初“输血式”帮扶,拓展为“造血式”帮扶——“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援宁群体”推动闽宁扶贫协作实现了“三个拓展”。

  新发展阶段,赋予闽宁协作新的历史使命。今年5月30日,闽宁协作第25次联席会议在福州召开。两省区将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聚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促进发展,共同续写新的闽宁故事。

4.jpg

       海原县闽宁纺织制品车间内,工人在忙碌中。该县闽宁纺织加工产业,由最初的一家闽宁纺织厂,逐渐发展到4家企业聚集的园区,实现单个企业向一个产业链发展的“聚”变。

“三山一河”护生态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

  西海固的脱贫进程,也是一部生态建设的史记。

  曾经的西海固地区,除了自然环境恶劣,人与自然的关系失衡,加速了水土流失。如今,西海固变绿了。绿意,来自生产方式的转换,来自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来自每个人由内而外的生机。

  即使在寸草不生的角落,仍有反复试炼根植绿意的执着。

  彭阳县是宁夏生态建设的一面动态“窗口”,将这一“窗口”最大化,当地如何为山川“美颜”?

  如今,彭阳乡村游的网红打卡景点,在1983年时,几乎是“零”流量。曾经,大山像一个被透支的生态“账户”。吃尽“荒”的苦,彭阳人把绿色的种子,储蓄在山上。

  大半辈子过去,山变绿了,杨凤鹏的头发白了。这位林业高级工程师,1987年起便参与造林,2013年被授予“全国绿化奖章”。

  山上没有路,都是犟石头。“多少代的荒山了,能种活多少树?”乡亲们犯嘀咕。杨凤鹏只是重复:“注意标准”。这个标准,可以衡量。他随身带着一把卷尺,走到哪,量到哪,给老百姓做示范。“少一寸都不行,种树可不是做样子,不认真栽咋能保证成活?”

  2000年,退耕还林工程启动后,杨凤鹏担任彭阳县造林队长。

  在陡峭的山坡,人站着都困难,怎么种树?彭阳人把绳子系到腰间,悬在半山腰,硬是把苗栽上——没有捷径,只有实干。彭阳森林覆盖率由建县时的3%增至现在的30.6%。

  站在彭阳的“新地标”悦龙山公园,杨凤鹏应邀与青山合影,他整理了衣角,又顺便轻轻“整理”了身旁的树枝。

  时光定格在这一刻。遍历山河,绿意蔓延,流经一首首小流域的歌。

  截至目前,固原市森林覆盖率由“三西”建设之初的1.4%提高到2019年的28.4%,水土流失治理程度由16%提高到73%。

  西海固地区从卫星图上的“黄色”色块变为绿色,中部干旱带的沙漠从步步“入侵”到连连消退,黄河两岸,流淌出写意的画卷。宁夏守好改善生态环境生命线,以“一河三山”为坐标,构建“一带三区”生态总体布局,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治理,筑牢西部生态屏障。

“四查四补”亮成色

六盘山下,金银花开。隆德县是六盘山区中药材主产区。近年来,中药材产业为当地种出了致富“良方”,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实现农民增收的新引擎。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上的一个阶段性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色如何事关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能否开好局、起好步。

  2020年,在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自治区党委、政府召开全区脱贫攻坚“四查四补”工作会议,部署查损补失、查漏补缺、查短补齐、查弱补强“四查四补”,聚焦“两不愁三保障”,补薄弱点,确保不丢一户、不落一人。

  2020年8月,记者在西吉县王民乡二口村了解到,村民李兰花一家,由于名下没有确权土地,仅靠家中一人外出当司机,发展基础薄弱,有致贫风险,被村上新增成为“边缘户”。 根据家中实际,乡上为李兰花安排了一名公益性岗位。

  和李兰花一样,在“四查四补”中,王民乡共查出边缘户39户168人,脱贫监测户42户255人。西吉县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措施,确保脱贫人口不返贫、边缘人口不致贫。

5.jpg

       工人在现代化的挤奶车间工作。灵武市白土岗乡在泾兴村引进宁夏兴源达牧场,形成“土地流转+奶牛分红+劳务输出”的奶牛养殖模式,为593户移民群众托管奶牛,牧场日产鲜奶32吨,每户可实现固定收益分红1500元。

  全面小康,是全面进步的小康。

  既要补上农村贫困人口脱贫的短板,也要补上社会事业发展、民生保障等方面的短板。宁夏持续推进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因贫失学辍学问题动态清零;持续提升基本医疗保障水平,贫困人口健康扶贫政策、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全覆盖;持续解决住房安全问题,建立专门查补制度;持续巩固农村饮水安全,推广“互联网+城乡供水”模式……

  全面小康,是全民共享的小康。

  每一天,吴忠的早茶桌上沏好了八宝茶,中卫的高铁站迎来送往,固原县城里绿树掩映的农家乐收拾妥当,傍晚的沙湖候鸟云集,夜幕下银川贺兰山东麓下的葡萄园,与星空对望。

  全面小康,既要物质满足,也要精神充盈。

  精神的自信,在农民电商主播镜头前的笑容里,在农家乐老板拍摄短视频的展示里,在于告别苦瘠的达观心态,在于展望乡村振兴的画卷。

  宁夏将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

  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凝聚强大奋进力量。新的征程上,宁夏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正为继续建设经济繁荣、民族团结、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美丽新宁夏聚力奋进。(宁夏日报记者 毛雪皎/文 王鼎/图)

【编辑】:闫文丽
【责任编辑】:闫文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