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六十年@宁夏朋友圈 -> 第一期
宁夏新闻网“60年@宁夏朋友圈”第一期
闫智红:“新闻”带给我美好与精彩
2018-05-09 09:45:28   来源:宁夏新闻网

 

  讲述人闫智红

  人物简介闫智红,宁夏大学中文系第一届新闻专业大学生。大学毕业后参与创办《石嘴山报》并任石嘴山报编辑、记者,1991年进入宁夏日报社工作,历任宁夏日报群工部、记者部编辑、记者;1998年参与创办《新消息报》,并任新报第一任新闻部主任,2000年任新报副总编辑;2005年2月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发行部主任,2008年11月任宁夏日报报业集团党委委员、发行部主任;2009年8月至今,任黄河出版传媒集团党委委员、副总经理。

DSC_4397_副本.jpg

  1987年,我大学毕业后就进入媒体工作,至今从事新闻工作已经30年了。小时候就觉得当记者可以见多识广,可以丰富自己,于是就为自己立下了志向,将来要从事文字工作,或当文学家。高考时就报考了宁夏大学新闻专业。非常幸运,自己内心的期望和所从事的职业是重合的。在那个“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能够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很幸福。应该说,从事新闻工作让我的人生变得丰富、充盈。

  “新闻”带给我太多美好与精彩

  如果跳出来看新闻这个行业,她带给我太多美好精彩的东西。记得当年创办石嘴山报时只有四个人,只有我是女同志。我们没有办公室,石嘴山市委宣传部在市委后院给我们找了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这个小房子既是办公室,也是三个男生的宿舍。后来又搬到石嘴山市委的门房办公,等同事们下班了,我晚上就在门房打地铺休息,这一打就是半年之久。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们依然乐此不疲。

  当时我们的工作既是记者,又是编辑校对,还要画版样。这些工作完成后,再带着版样到宁夏日报印刷厂,还要帮师傅捡铅字、制锌版。回到单位,我们还要把报纸送到读者手里,回来后再给投稿的通讯员填稿费单,到邮局去汇稿费。从前期采集到编辑出版再到发行,全流程只有我们四个人。你不仅要写消息,还要写评论,副刊上的文学作品也要亲自操刀,这样的经历把我们练就成了一个多面手。

  现在出去采访单位有车可以派,那时候就是步行或骑自行车,远了就坐公交车。没有公交的地方就在路边拦牛车、拖拉机,如果运气不好搭不上车就只能靠步行。这样的采访过程比较艰辛,但是太能锻炼人了。锻炼的不仅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本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你的思辩、思考能力,工作中能分得清是非,把得住方向。

  记者这个行业在锻炼个人素质的同时还能丰富你的人生。更多的人一辈子都是在一个行业干,交往的就那么多人,可是记者要面对各类人群。上午你采访的是一位高官,下午又和一个乞丐蹲在路边聊天。干记者这个行业可以让许多个不同的人生浓缩在了自己的人生经历过程中,让我们了解了世间百态,品味到了五味杂陈,同时也升华了自己,让我们明白在世间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应该善良、同情、宽容、关爱,而且身上始终充满正能量。

  我们的采访对象往往是各个行业的佼佼者,或是生活中的不幸者。不管怎么样,我们采访的每一个人身上都有让我们动容和思索的东西。而这点点滴滴已经渗到我们的骨子里,无形中升华了我们的人生。我对我有幸成为一个新闻人感到非常荣幸。

DSC_4366.JPG

  新闻人要替百姓说话、为政府解忧

  从事新闻工作30年,读者给我的感触是最大的。记得27岁那年,我在《宁夏日报》主持“银湖明镜”栏目和“读者来信”栏目,“银湖明镜”栏目是以匡扶正义为主的一个栏目,“读者来信”是为读者释疑解惑、解决问题的一个栏目。当时我收到青铜峡一个农民的来信,信中说他的农田被水淹了,到各部门反映很长时间没有得到解决,只好向《宁夏日报》投稿反映情况,报社很重视,很快帮他把问题解决了。这位读者对报社充满了崇敬,说了一大堆感谢的话,最后一句是“如果有时间请您带着师母、师姐师弟来我家里玩,我时刻等着欢迎您。”可见在读者眼里,我变成了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

  看到这封信,我一方面感到欣喜,另一方面感到心情沉重。我感觉到我们新闻人肩负着多少老百姓的期盼,我们真的得有铁肩担道义的精神。当记者我们是要有责任的,我们要替百姓说话,为政府解忧。

  记者要下基层接地气

  从业初期,一些长者身上求真务实的精神带给了我特别大的影响。记得1988年《石嘴山报》已经出版了。当时有几篇来稿很好我就编发了,其中有一篇是写春播的。当时已经3月份了,因为投稿要通过邮局寄来,再加上编发,时间就有些晚了。记得当时的领导李安宁就叫我过去,说让司机带我到田里转一圈。回来后李老师问我:“看到什么了?田里绿了没。”我回答:“绿了。”李老师又问:“麦子长出来了没?”我说:“应该长出来了,田里绿绿的一片应该就是麦子。” 当时李老师就笑着对我说:“你是一个城市长大的孩子,工作很敬业。但是我们是搞新闻的,我们的稿件要有时效性。而现在麦苗都长出一寸了,你编的这篇稿子内容还是春播,显然已经不合时宜了。”

  作为记者要及时反应各行各业生产生活的变化,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要下基层,要接地气,要求真务实。当时这篇稿子如果只是被压下来,我也许会知道是什么原因没有刊发,但我不会对求真务实有这么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是一种治学的精神。如果我们自己都不严谨,有何颜面面对读者。

  王庆同老师是带领我们跨进新闻行业门槛的第一人。记得在我们大学毕业30周年聚会上,王老师把我们大学毕业后写给他的信都一一还给我们,老师对学生这样的态度让我立刻想到我们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对读者、听者、视者的态度。虽然行业不一样,但传递的精神是一样的。长者们身上体现的这种求真务实、治学严谨、关爱百姓的精神,给我影响很大。(杨洲  徐静/文  葛龙  杨泠然/视频)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赵虎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