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没事刷刷朋友圈
翻翻微信群
似乎已经成为了绝大多数人的
生活乐趣
那么
如何将它运用到社区警务工作中呢
民生街派出所民警
灵机一动
想到了一个好方法
打造“微服务+寻人寻亲”服务品牌
使“小”微信也能发挥“大”作用
一起来看看吧
......
“大数据信息比对、综治力量、民政部门, ‘微’你寻亲群建立之初我自己都没想到会有这么多人响应。”民生街派出所民警马刚说。
今年以来,利通区公安分局民生街派出所以提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能力为抓手,针对辖区“病老孤残幼”人员走失、救助难的治安问题,将治安管理与大数据警务有机结合,打造“微服务+寻人寻亲”服务品牌,有效解决人员 走失等治安管理难题,密织辖区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网。
“微”你寻亲建立以来,共为100多名易走失人员建档立卡,救助“病老孤残”38人,找回精神病患者16人,老年痴呆患者12人,智障人员6人,儿童4人。
大数据成为“微”你寻亲试金石
今年5月底,马刚在处置一起老人走失警情时萌生了建立微信群将走失人员的信息“建档立卡”的想法,并付诸于实际行动当中,将微信群取名为“孤老病走失人员信息群”。
通过整合各派出所治安、社区民警对各自辖区人、地、物熟悉的优势,帮助走失老人尽快回家。随着微信群影响力的不断扩大, “孤老病走失人员信息群”正式更名为“微”你寻亲”,扩大了服务群众和基层民警的范畴。
微信群在运行期间,各派出所发现辖区老年痴呆患者、未成年人、精神疾病患者等人员走失、失联情况后,及时将走失人员的基本特征、随身物品等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理,由管理员对信息核查筛选后,以图片、文字形式发至群内,通过数据库进行大数据信息比对,发现走失人员监护人、家庭住址等相关信息,由管理员在微信群通知相关派出所第一时间联系走失人员监护人或送往其家庭住所,更精准、更快捷地使走失人员回归家庭。
“N”效应激发群内化学反应
“照片上的老人是我们金塔社区的,老人平时健忘,一出去转就找不到家,我现在就把家属联系方式发给你们。”在“微”你寻亲微信群内,金塔社区工作人员小张看到马刚发布的走失人员照片后,第一时间将老人的相关信息发到群内,特警大队出警民警迅速将老人送回家中。在微信群建立初期,马刚只是想通过社区民警对各自辖区人、地、物熟悉的优势。后来发现走失人员无法找到具体住所及监护人的情况时有发生。
马刚和利通分局治安大队沟通后,治安大队给马刚支了个招:充分依托“1+X+N”城乡社区警务工作模式,对数据库无法查找到的走失人员,积极发动“N”效应。工作遇到瓶颈期的马刚眼前一亮,和其他社区民警联合起来将社区网格员、禁毒专干、治保人员、人民调解员、公益性岗位等社会综治力量也发展成了群成员。
目前群成员已扩充至辖区部分乡镇、社区(村)综治干部,以及敬老院、儿童福利院、社会慈善团体工作人员和负责人,辐射范围涉及周边青铜峡市、红寺堡区、灵武市等多个地区,许多走失人员能够顺利找到家属都是在综治力量的支持下完成的。通过前期的寻找工作足以证明,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综治力量的加入,为寻亲工作安上了助推器。
延伸为民服务触角 “三无”人员感到温暖
“每次有走失老人的警情发生时,最高兴看到的就是群里有人发‘已安全送回家中’。但是并不是每一次寻亲都能十全十美。”马刚感慨地说。
在走失人员的警情中,无身份信息、无监护人、无具体住所的“三无走失人员”一直困扰着马刚。利通分局治安大队了解到马刚遇到的难题后,主动对接相关责任单位,建立帮扶救助联动协作机制。
“无法寻亲,改为救助。”再次遇到“三无走失人员”警情时,基层民警有了明确的目标。
对流浪乞讨人员,由社区民警核查信息后,及时送至收容所进行救助;对家庭困难、监护人无法履行监护职责的肇事肇精神病人,由民政部门牵头,辖区派出所配合进行送医救治;对家庭变故、无法履行抚养义务的儿童,联动儿童福利院送院生活并接受教育;对走失、无法联系到家人的老年人,协调对接吴忠市民族敬老院暂时居住。多项举措的落实使“病老孤残幼”人员真切的感受到了关怀和温暖,不断延伸为民服务触角,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纵横通道。
“微”你寻亲微信群运行五个月后
马刚再次打开新思路
紧跟潮流
申请了“微”你寻亲抖音账号
现在的他越来越充实了
这些创新做法
不仅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
还对“平安宁夏”建设起到了促进作用
来源:平安利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