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斯瑛(右)和老伴在唐徕渠边散步。
宁夏日报记者邓尚喜(左)随车采访何斯瑛。(资料图片)
何斯瑛接送上下车旅客。 (资料图片)
今年83岁的何斯瑛说,他是坐在宁夏的火车轮上走过了人生。
1959年3月, 在部队服役4年的何斯瑛退伍回到家乡浙江余姚县临山镇(现为余姚市黄家堡镇),被安排到当地一所学校当教师。此时,家乡掀起了轰轰烈烈支援边疆建设的热潮。
“走!投身祖国边疆建设,到宁夏去!到那里去落户、安家……”1959年5月28日,何斯瑛向党组织递交决心书,立志建设宁夏。
何斯瑛写道:四年前,我依依不舍地离别了亲爱的故乡,奔赴祖国的海防前哨当了兵,那是为了保卫祖国安全,为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现在为了响应祖国召唤,我奔赴宁夏,将在那里落户安家,用我的双手把她建设成第二故乡。
1959年6月22日,经过6天长途跋涉,24岁的何斯瑛和220名男女同乡抵达原中卫县(现中卫市沙坡头区)。
何斯瑛支援宁夏建设的第一份职业是农民,被安置在原中卫县常乐公社枣林子生产队。
在枣林村当农民的5个月里,何斯瑛努力劳动,与当地群众建立起真挚情谊,为日后扎根宁夏、建设宁夏夯实了感情基础。
1959年11月中旬,何斯瑛被常乐公社推荐支援铁路建设,成为一名铁路职工。这是何斯瑛支援宁夏建设的第二份职业,也是何斯瑛热爱一辈子的职业,一干就是37年。
37年中,何斯瑛做过车号员、货运车长、旅客列车列车长、银川火车站客运室(客运车间)主任,党支部书记,银川火车站党委办公室主任。
37年中,迎水桥、平吉堡、石嘴山、平汝支线等铁路沿线都留下了何斯瑛的足迹,跑过的铁路线累计近万公里。
何斯瑛担任过货运车长,工作区段北至石嘴山站,南到迎水桥站,两地相距260余公里。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准时出车。
何斯瑛说那时都是蒸汽机车,动力有限,一列火车编组20多节车皮就不错了。空车情况下,为了下一次多拉快跑,要千方百计增加编组车皮,列车明显加长,瞭望和检车难度加大,必须站在火车外观察,寒冬腊月刮风飞雪时,手脚常常被冻僵。
何斯瑛说,那时火车速度慢,货运列车速度更慢,百余公里长区间,最少要跑12个小时,要不是年轻体壮,这样长时间的颠簸,能把全身骨头架子都颠散了。有时运行计划突然增加,列车工作人员说走就走。
那个时代,宁夏境内只有两条铁路,一条是包兰铁路,另一条是宁夏自己的区内铁路——平汝支线(延伸至银川俗称银川汝箕沟线),这条线路全长143公里,有22个停车站点。
1971年1月, 何斯瑛担任平汝支线旅客列车列车长。让何斯瑛自豪的是,这趟旅客列车,是宁夏境内唯一的一趟旅客列车,更是一条服务于沿线工人、农民的铁路大通道。列车运行在山沟的煤矿之中,爬行在贺兰山坡上,所经过的地区异常艰苦,这让何斯瑛感到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地上不长草,天上没有鸟,风刮石头跑,从春刮到冬,风刮满天黑……”这是当时形容煤矿生活条件艰苦的顺口溜。何斯瑛暗下决心,一定要好好为煤矿工人和家属服务,让他们安心生产,多出煤,更好地为宁夏建设贡献力量。
何斯瑛要求全体乘务员,一定要把矿工和家属当亲人,把列车服务搞好,让他们感受到旅途温暖。
何斯瑛要求餐车工作人员要精心制作饭菜,力争多上青菜,增加肉食品,把餐车办为改善沿线群众生活的流动美食车。
何斯瑛把沿线矿工需要的酱油、盐、醋等生活必需品带上列车,将列车办成贴心、方便的流动市场。
何斯瑛发动全体乘务员义务帮助沿线群众寄递信件邮,让出行困难的群众感受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他们这种热情为群众服务的精神,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宁夏日报、宁夏人民广播电台等媒体纷纷派记者上车采访。《宁夏日报》还在一版以“喜看长龙穿山行”为题报道了他们的奉献精神。
1979年,铁道部决定开行银川至兰州间的旅客列车。这是继北京之后,宁夏发往外省区的第二条客运线,何斯瑛担任这条线路旅客列车的列车长。何斯瑛说,那时火车是跨省区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也是对外展示宁夏形象和宁夏人民精神面貌的窗口。全体列车工作人员拿出跑“汝箕沟”线路的工作劲头,热情为广大旅客服务,为宁夏与甘肃两省区间交流服务。许多乘坐过他们列车的旅客夸赞宁夏人的服务态度真好。何斯瑛自豪地说,列车每年都能收到不少表扬信和锦旗。
客运室(客运车间)是铁道系统的关键部门。1983年,何斯瑛调任银川火车站客运室(客运车间)担任主任、党支部书记。何斯瑛顺应时代潮流,大胆改革,扩大售票厅,改造行包房,新建出站口,增添各种先进的服务设备。何斯瑛到任一年后,银川火车站被铁道部、兰州铁路局评为“文明车站”,被自治区命名为首批“文明单位”。在铁道部组织的西南、西北大站评比中,银川火车站排名第三,许多大火车站纷纷前来取经。
早晨,别人还在梦乡,何斯瑛就赶到了车站;中午,别人吃过午饭,何斯瑛风尘仆仆回家,扒拉几口饭又匆匆上班。夜深,万籁寂静,何斯瑛才悄悄地踏进家门。何斯瑛说,这种生活让他很充实,让他活出了人生价值,践行了当初支援宁夏建设时“决心书”里的诺言。
1996年,何斯瑛从银川火车站党委办公室主任岗位上光荣退休。他说,支援宁夏建设,让他得以参与和见证了宁夏的发展和巨变,此生得以活得精彩、富有意义。
何斯瑛77岁的老伴邵倩,当年与何斯瑛一同前来支援宁夏,他们的后代也扎根宁夏。
如今,老一代“支宁人”的子女们正以父辈为榜样,砥砺前行,成为宁夏新的建设力量。(鲁延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