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被清华大学录取的单小龙,每天依旧在家中干各种农活。
“单小龙呢?”7月10日,记者来到西吉县兴隆镇马咀村单小龙家。
“正给牛铲草呢!”站在小院里,单小龙的父亲单贵德随手一指,从院西头的青储池内,探出一个穿黑色T恤的小伙子,手握铁锹,满脸笑容。
马咀村,地处西吉、隆德两县交界的重重大山里。唯一一条通往外界的乡道,遇到大雨泥泞难行。单贵德因腰上有病,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为了生计,单小龙的母亲常年在周边乡镇拔蒜苗、洗芹菜,天不亮就出去干活。
“我们两口子都是文盲,我第一次会写自己的名字,还是几年前向银行贷款时现学的。我想,我的娃娃们不能再这样!”单贵德说。
进入村小上学后,单小龙脑子反应快、记忆力好,年年拿第一。为了让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三年级时,单贵德“缠住”隆德县杨河小学的校长,把单小龙转到杨河小学。
“虽然离家距离远了,但老师对他期望这么大,说啥我也要给他创造条件。”单贵德专门买了一辆二手摩托车,从四年级起开始接送儿子上学。冬天的风雪,夏日的骄阳,每天往返在10公里多的山路上,父亲为单小龙搭起的上学路从未间断过。
单小龙深知只有认真刻苦才能回报父母。初中起,单小龙逐渐养成属于自己的学习习惯。做作业时尽量提高效率,节省出来的时间会反复思考梳理每天所学内容。每晚入睡前,一定要在脑海中将思路再过几遍。天性乐观的单小龙,还经常帮助同学讲题。
2015年,单小龙以优异成绩考入银川一中。儿子能够有机会到银川求学让单贵德异常高兴,但比家乡更高的花费也让单贵德一时踌躇。关键时刻,隆德县教育局和母校奖励单小龙1000元奖学金,坚定了单贵德送儿子去银川读书的信心。
考清华大学,是单小龙到银川一中报到的第一天种下的梦想。
“埋头努力,一定要去心目中最好的大学学习。”家境贫困的单小龙,骨子里的拼搏劲头被激发出来。
进入高中后,国家和自治区一系列愈加完善的资助政策,解了单小龙的后顾之忧。高中3年,单小龙每学期可领到1000元的国家助学金和500元的生活补助,学校还免除他的住宿费和书本费。
6月23日,2018年宁夏高考成绩发布,单小龙拿到了总分676分的好成绩。最后,他被清华大学录取。
单贵德全家最关心的助学贷款的事,西吉县主管学生资助的老师也专门到家里给他们吃了“定心丸”:“咱们的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给本科生每年贷款可达8000元,在校期间利息由财政补贴,贷款期限可按学制加13年,将来孩子就业后还款压力并不大。此外还有燕宝慈善基金会的资助,每人每年4000元,可以解决生活费的问题。”
面对家里的经济情况,单小龙也从未感到自卑。“也许和其他同学相比,我能上清华大学要比别人付出更多,但既然有机会去清华大学,继续努力总比自怨自艾更重要。”单小龙说,人的先天条件和家庭背景虽不同,未来也许并不会一路坦途,但自信和努力对所有人都是相同的,至少会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