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协会深入农村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资料图片
1984年,改革开放已走过近6个年头。此时的中国,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人们谈论着“深圳速度”,憧憬着“万元户”,压抑许久的创造力和消费欲望,正逐渐被激发出来。然而,随着市场的逐步开放,商品多了,也出现了许多坑害消费者的事件,有人用泥巴裹上土豆当皮蛋卖,一些走私来的假冒伪劣商品严重侵害着消费者利益。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1984年12月26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消费者保护组织——中国消费者协会成立了。
岁月如梭,如今,不论何时何地,只要拨通“12315”,耳边都会响起这段亲切的语音:“当您在消费过程中,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请拨打12315投诉举报电话,我们将帮助您调解纠纷……”“消费者协会”已成为维护广大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重要社会团体。
在全国各地纷纷成立消费者协会的同时,1989年8月23日,经银川市人民政府批准,银川市消费者协会成立,成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一个消费者协会。29年来,银川市消费者协会相继成立了兴庆北区、兴庆南区、西夏区、金凤区、贺兰县、永宁县、灵武市等7个县、市、区消费者协会,成为社会监督的一支重要力量。
让消费者维权之路走得更加踏实
为了积极探索社会监督新办法,从1996年开始,银川市城区消协在解放街开展创建“无假冒伪劣商品一条街”活动,他们与沿街的138家企业逐个签定“不经销假冒伪劣商品”责任书,在1个大中型商场建立监督站,帮助每个经营户建章立制,统一制定“质量信誉卡”。采取上述措施后,极大地净化了解放东西街的消费环境,基本上达到了“无假冒伪劣商品一条街”的要求。国家工商局的有关领导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是一种首创,值得推广,许多省市工商局纷纷派人前来参观学习。原城区消费者协会被国家工商局、中国消费者协会授予“全国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先进集体”称号。
在各县市区消费者协会大力开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活动的同时,银川市消费者协会围绕中国消费者协会每年确定的“年主题”,结合银川市的实际情况,联合有关行政部门、社会团体、行业协会和志愿者一同走上街头,开展了一系列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宣传活动。同时还开展消费教育进社区、进企业、进商场、下农村、进学校活动,普及消费知识,增强消费维权自我保护意识,引导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
在银川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和银川市司法局的大力支持下,银川市消费者协会联合银川市律师协会于2012年12月组建了“消费维权律师志愿团”,并在2017年2月组建了第二批“消费维权律师志愿团”,消费维权律师志愿团由原来的10个律师事务所增加到32个,律师团成员由原来15名执业律师增加到84名,为消费者提供法律法规咨询服务,开展培训讲座,提供法律支持,成为银川市消费者在消费维权中坚强的法律后盾。
消费者的事儿,就是消协的大事
杨振平,1979年退伍,1980年进入原银川市城区工商局工作。1995年,经原银川市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原银川市城区消费者协会(即今银川市兴庆北区消费者协会)成立,杨振平任秘书长一职,直至2016年退休。他在这个岗位上勤勤恳恳工作了20多个年头,接受并调解处理了诸多消费者的投诉,其中有些案例让他记忆犹新。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美容美发逐渐成为时尚人士热衷追逐的潮流,许多爱美的女性都希望通过较为简单的美容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加漂亮,纹眉、纹唇线、纹眼线的需求与日俱增。但同时,由于个人体质不同,加之一些操作者并不具有合格的资质,使得一些消费者不仅承受经济损失,更要承受美容失败所带来的巨大的精神伤害。
给杨振平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件投诉来自一位陕西省定边县的女士,她在银川市某家比较知名的美容美发店花3000多元纹了唇线,哪知伤口久久不能愈合。万般无奈下,她找到了杨振平,希望消费者协会能帮她解决这个难题。接到投诉后,杨振平多次带着这位女士与美容店协调,在他的调解下,美容店为这位女士重新纹了唇线,但效果仍旧不理想,嘴唇从最初的红肿发展到化脓,严重影响了她的工作和生活,甚至因为这件事,老公对她也很有意见。杨振平建议她先到正规机构对伤情进行鉴定,但由于种种原因,鉴定结果迟迟不能确定。伤痛的折磨加之家人的不理解,让这位女士身心俱疲。杨振平见状,一面联系到当事人的老公,将他请到城区消费者协会做思想工作,以安抚当事人的情绪,一面积极地和银川市美容美发协会协商解决问题的办法。在他的努力下,美容店请来外地的美容专家为这位女士的唇线进行补救,却仍未能达到预想的效果。最后,在杨振平的建议下,该女士将该店起诉至银川市城区法院,立案审理后,法院判决该美容店赔偿当事人3.7万余元经济损失。历时4个多月,过程虽然很曲折,但终于解决了这起消费者投诉。
繁忙的日常工作中,杨振平也渐渐总结出一些非常实用的工作经验,“调解年轻消费者的投诉和调解老年消费者的投诉,不能用同一种办法。年轻人的法律意识比较强,愿意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面对老年人,首要任务是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防止他们再次上当受骗。”杨振平说,在调解过程中,接触最多的是老年人对保健品的投诉。“一些无良商家打着免费赠送的旗号拉拢老年人,有些老年人禁不住诱惑,一时冲动,为了一些不值钱的赠品而购买几万块钱的保健品。”在他的记忆中,有位老人一次性购买了7万多元的保健品,光是赠送的小盆子就有40多个,拿回家才醒悟自己受了骗。害怕子女知道后责备,东西又无处可藏,于是整日担惊受怕。杨振平在了解情况之后,找到老人的子女并说明情况,让老人安心等待处理结果。随后他将老人购买的保健品送检,经检验证实该产品中不含有任何保健成分。拿着检验结果,杨振平找到店家,最终,该店退还老人6.4万余元,了却了老人的一桩心事。(记者 李晓睿/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