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8 -> 热烈庆祝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 -> 印记篇 -> 宁夏记忆
【年代回响·六十年六十大事记】1990
宁夏儿童福利院 孤残儿童从这里开始“新生”
2018-07-30 10:53:53   来源:新消息报

2.jpg

上世纪70年代的宁夏孤残儿童收养部。

  据《当代宁夏日史》载:1990年2月13日,自治区政府第十四次常务会议决定,批准自治区计委立项兴建宁夏儿童福利院。 

  1996年,自治区民政厅在宁夏社会福利院儿童收养部的基础上,成立了宁夏儿童福利院。 

  在一般人印象中,儿童福利院的工作就是管好孤残儿童的生活,但是经过20多年的发展,宁夏儿童福利院正在逐步成为变单纯供养为生活、医疗、康复、教育齐头并进,最大限度地恢复孤残儿童的身体机能,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自尊、自强的健康心理的专业儿童机构。

  “这里就是我的家”

  那是7月里一个闷热的下午,郭宝在宁夏儿童福利院报告厅里练钢琴。23岁的她在准备钢琴十级的考试。 

  她练得很用劲儿,手指飞快地腾挪,身体时不时下压、伏起,音乐就从琴键的起伏中迸射了出来,在空荡荡的大厅里散发着迷人的回响。 

  她的鞋子上有大面积的花朵,上衣是温暖的橘黄色,细小的手腕上带着珠串。 

  其实郭宝是一个盲童,她的双眼紧紧地合着,仿佛从未睁开过。 

  因为钢琴弹得好,郭宝上过报纸和电视。但是没有人知道她到底姓什么,“郭宝”这个名字是她来到宁夏儿童福利院才有的。郭宝稍大点,就在儿童福利院特教老师的指导下学习钢琴,开始,冰凉的琴键让她很抗拒,老师就用热毛巾把琴键敷热…… 

  在宁夏儿童福利院,与郭宝一样的孩子还有很多。他们受身体条件限制,有的智力完好,但小脑运动功能受损,书写和语言表达存在障碍;有的身患脑疾,长年累月与病魔抗争……为了帮助这些孩子实现梦想,宁夏福利院所有的“妈妈”“爸爸”们无时无刻不在坚守着,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 

  银红比郭宝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待的时间还要长。 

  “当时,银红只有4个月大,面部严重烫伤,嘴都张不开,只露着两个黑眼珠。”宁夏儿童福利院康复中心副主任医师刘淑珍清晰地记得第一次见到银红时的样子。 

  1990年,银红被当时的宁夏社会福利院儿童收养部接收,她的成长,见证了宁夏儿童福利院20多年的发展与变化。1996年,宁夏儿童福利院成立,作为宁夏一家专业儿童福利机构,宁夏儿童福利院发挥兜底作用,打造弃婴、孤儿安置养育中心,承担起全区弃婴、孤儿的安置养育工作。 

  “银红小的时候,我们的条件很简陋,孩子们玩的吃的,条件都很有限。可以说开始也就是进行最基本的抚育和医疗工作,让这些被父母放弃的孤残儿童能活下来。”刘淑珍说。 

  “以前儿童福利院的职工比较少,一个人照顾一群孩子,不会很周全。现在有200多名职工,尤其是新成立的婴幼儿抚育部,一个阿姨只看护4个孩子,从早到晚照顾他们,是一种全身心的照顾和教育。”银红认为现在宁夏儿童福利院对孤残儿童的照顾,更像一个“家”。 

  2012年12月,儿童福利院“搬家”到宁夏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园区内,设有医疗护理、康复教育、收养寄养等8个职能部门,是集孤残儿童养护、医疗康复、特殊教育、技能培训、家庭寄养服务以及全区儿童福利机构培训指导、社区残障儿童康复为一体的多功能、专业化的儿童福利中心。新建儿童福利院建筑面积12200平方米,是原来老院面积的近2倍,在这里生活着各类孤残儿童300余名。 

  走进儿童福利院,宽敞的空间布局、淡蓝色调的风格、温馨的装饰细节,确实给人一种“家”的感觉。院里设置了宝宝区(婴幼儿)、欢欢区(智障儿童)、特殊教育室、宿舍等不同功能的区域。而且每间区室的壁纸颜色、图案都不一样。 

  “光是室内设计方面,就花了整整一年的心思,为的就是要让孩子们过得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舒适。这种借鉴国外儿童福利机构的建筑风格,其初衷,就是要让孩子爱上这里,以这里为家,愿意在这里接受治疗与教育。”宁夏儿童福利院杜勇院长介绍,院里十分重视孩子的生活环境,让他们感受到家的氛围。

  从这里走向生活

  宁夏儿童福利院收住的孤残儿98%以上为残疾儿童或患病儿童,每个孩子的成长之路都可谓举步维艰。为此,福利院在不断健全完善硬件设施的同时,在康复、教育方面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日渐丰富,设立了PT室、OT室、水疗室、理疗室、语训室、多功能训练室等。康复手段不断丰富、康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今宁夏儿童福利院已成为全国儿童福利机构社会工作试点单位之一,一直处于机构社会工作推进的前沿。 

  尽管儿童福利院想方设法为孤残儿童提供了尽可能好的生活、医疗、康复、教育条件,但是这些只能起到补偿作用。“让孤残儿童回归家庭,享受亲情,健康快乐成长,让孩子回归社区、回归社会,这是最优的选择。”杜勇院长介绍。 

  从2001年开始,在英国关爱儿童组织的支持下,宁夏儿童福利院启动了家庭寄养工作,2004年设立了家庭寄养部。先后有400多名残疾儿童通过家庭寄养服务回归家庭,在这些孩子成年后,儿童福利院会鼓励他们走向社会,学习生存的技能。 

  杨进凯从小在院里长大,今年28岁的他一直记得初中三年的寄养生活,他称那几年让他性格相对开朗了许多。2008年机电学校毕业后,他决定去闯荡一番,一直到2012年他才从广东、北京等地回到宁夏。因为身体的原因,杨进凯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杨进凯又回到了宁夏儿童福利院,在老师们的鼓励下,他去学习了假肢制作技术,现在杨进凯是宁夏儿童福利院康复部康复工程室的一名工作人员。 

  银红从2005年到2009年共接受了4次面部整形修复手术。在银川市上学直到技校毕业。毕业后,在福利院的鼓励下,银红去实习了一年,并在期间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从2012年开始,银红成为宁夏儿童福利院特教部的一名手工老师。 

  “上学的时候,有的学生讥笑我,一度我想放弃学业,但是回到院里,老师就鼓励我,告诉我要想获得认同,不能靠别人的怜悯和同情,要自己去努力。是他们的鼓励让我能走出心理的困惑。现在,这里是我工作的地方,但更像是我的娘家。”开朗的银红很爱笑,说话声音洪亮有力,似乎让人忘了曾经发生在她身上的不幸。 

  …… 

  郭宝说:“如果有可能,我将来想做一名调音师。” 

  银红说:“我会更加耐心地对待这些孩子,比对我的儿子更有耐心。” 

  杨进凯说:“我喜欢看远处居民楼上一簇簇橘黄的灯光。我相信,有一天我也能有个温暖的家。” 

  这些在宁夏儿童福利院长大的孩子,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成长。(记者 倪会智/文 宁夏儿童福利院/图

【编辑】:姚振国
【责任编辑】:杨丽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