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创造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保护黄河 我们在行动 -> 对话黄河
【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全媒体八省区采访报道⑧】
“塞上都江堰”造就千里沃野
2019-11-21 10:52:59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

1574289662203069247.jpg

位于巴彦淖尔市磴口县的三盛公水利枢纽。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金鑫

  沿着黄河,一路向北,甘肃日报、甘肃新媒体集团“守护母亲河 建设幸福河”沿黄跨省采访团于11月14日抵达内蒙古巴彦淖尔市,这里是黄河的最北端。

  黄河流经这里时,性情变得恬静而平和。黄河河面变宽,水流速度放缓,河床上满布沙洲、岔流,这一段黄河的河道很不稳定,常向南北迁移,河水达洪水位时,形成一片汪洋,不分干岔。也正是黄河在阴山和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摇摆冲刷,形成了沃野无限的河套平原。

  在巴彦淖尔市磴口县,一项有着“塞上都江堰”美誉的水利工程坐落于此,从而造就了“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经典。

  她,就是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

  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1961年,是河套灌区的引水龙头工程,也是黄河目前唯一的以灌溉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闸坝工程,堪称“万里黄河第一闸”。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主要包括顺水、挡水、取水三类设施,在这里,黄河被“一分为三”。北岸干渠进水闸全长105米,共有9孔,闸下连接的便是被当地人称为“二黄河”的总干渠,“二黄河”全长230公里,设计总引水量45亿立方米,为河套灌区1100多万亩农田提供了灌溉水源。南岸干渠进水闸又被当地的人们称之为“三黄河”,主要为鄂尔多斯高原近40万亩耕地提供灌溉用水。

  黄河河套灌区与淮河淠史杭灌区、长江岷江都江堰灌区并称我国三大灌区,由耕地、草原和荒滩相间组成,渠道和林带纵横交织,形成黄河沿岸一个较为完备的排灌区。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成就了河套灌区,自此使这里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塞外江南”。

  除了农业灌溉,三盛公水利枢纽在防凌防汛、旅游观光等方面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用。

  “黄河之水天上来”“九曲黄河万里沙”,对于我们甘肃人而言,这样的黄河是我们所熟悉的,而晶莹壮美的黄河冰凌奇观您却不一定目睹过。

  每年12月至次年1月,在黄河三盛公河段,满河冰凌顺流而来,有时如棉絮,有时如磐石,整个河面被雾气笼罩着,像一锅沸腾的饺子。随着气温骤降,一夜之间冰凌完全凝结,黄河上下,“顿失滔滔”。

  次年3月,初春的黄河,就像一条刚刚从“冬眠”中苏醒的巨龙,破冰成汛,挟凌而下,在万里黄河第一闸——三盛公水利枢纽形成一道独特景观。当地人把开河分为两种,一种叫文开河,一种叫武开河。文开河,凌块较小;武开河,水鼓冰裂,震耳欲聋,场面更加壮观。

  “由于黄河开河场面雄伟,每年开河时,都有不少人前来观看,拦河闸看开河已成为三盛公水利枢纽的一个重要景观。”磴口县文体旅游广电局干部刘旭介绍。

  然而,此时这里的黄河就如同一位“冰美人”,冷艳美丽,却又危机四伏。冬季黄河封冻时,节节壅水,在气温突变时产生冰塞,冰下水流通过能力减弱,到了春季,上游来水量迅速增大,此时这里的黄河并未解冻,河道被冰块阻塞,河水容易漫灌到两岸,酿成凌汛灾害。三盛公水利枢纽建成后,通过“二黄河”“三黄河”对黄河上游来水进行分流,使得黄河巴彦淖尔段防凌防汛压力明显减轻。(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范海瑞 金鑫)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秦文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