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创造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保护黄河 我们在行动 -> 对话黄河
大河“脐带” ①
百渠冠古今,一脉润千年!
2019-11-27 15:55:55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即日起,宁夏日报客户端推出“大河脐带”栏目,盘点黄河在宁夏397公里的重大水利工程,把水和岸的故事讲给你听……


微信图片_20191121213506.jpg

  浪滔滔而不绝,水滚滚而连天。望塞北秋风烈马,闻江南春雨杏花。

  “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是人们熟知的俗语,“塞北江南”是宁夏穿古越今的美谈,“唯富一套”的局面是如何形成的,塞北和江南这两个距离感相差甚远的词,又是如何紧密结合了千年?

  这除了自然的恩宠、黄河的厚爱外,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一直孜孜不倦地做着努力:两千多年来,一拨拨、一代代、各民族的人们兴修水利,开挖沟渠,开创了自流灌溉、无坝引水等水利工程奇迹。

  不容置疑,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缺一不可,共同造就了神奇的塞上江南。

微信图片_20191122084027.jpg

鸟瞰银川平原。

天工开水脉,长河泽山川 

  从青藏高原的崇山峻岭之间奔腾近300公里,黄河过宁夏境内的黑山峡,河面突然开阔起来,恣意流淌的河水穿越沙坡头向东,然后纵贯了整个宁夏平原。

  在黄河的浇灌滋润下,流域内形成卫宁、银川平原,合称宁夏平原。令人称奇的是,西卧腾格里,北守乌兰布、东围毛乌素,宁夏平原是被三片沙海包裹中的绿洲。

  这里地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鲜有雷电,少有降雨,全年降水量仅有180—220毫米,蒸发量却高达1000—1550毫米。

  得益于黄河水的滋养,土质肥沃,再加上光热资源丰富,这才具备了沃野千里、鲤鲫逐波的先决条件。

微信图片_20191122083854.jpg

  在宁夏境内,上游有黑山峡,中游有青铜峡,北部有三道坎,整个宁夏平原恰好处在这三个峡谷之间。

  河面稍低于地面,引黄条件得天独厚,所有渠的引水口正好利用了这一有利地形,在峡口处开口引水,从而保证了渠首稳定、安全,引水保障率高,自流灌溉历千年不坏。

  金秋十月,随着青铜峡市河西总干渠第一道闸门缓缓打开,宁夏平原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冬灌。

  2小时后,下游3公里的唐徕渠首闸唐正闸达到预期的2.5米,唐徕渠正式开闸放水。两天两夜,奔流不息,渠水如期到达永宁县。

微信图片_20191122084135.jpg

青铜峡西干渠进水口。

  无渠难引水,无水不成渠。纵观黄河两岸,沟渠纵横、草丰粮茂,被一道道古渠划分成一片片的良田里,黄色的油菜花、浅绿的麦浪、深绿的玉米交织在一起,为大地披上了一条锦绣地毯。

百渠皆碧水,一脉润千年 

  水利则兴,水患则颓。千百年来,黄河也有着多变的性情,时而温柔时而狂暴,在造就肥沃土地、丰厚财富和灿烂文明的同时,也带来无尽的灾难和永远的伤痛。

  好在水“随形而化”,让人们治水、控水、用水有了可能。

微信图片_20191122084305.jpg

上世纪30年代秦渠渠口。宁夏水利博物馆提供

  今吴忠境内的秦渠是宁夏平原引黄灌溉的开篇之作,秦汉时期已有秦渠、汉渠、汉延渠、唐徕渠等古渠的雏形。

  “浊水秦渠通渭急,黄埃京洛上原斜。驱车西近长安好,宫观参差半隐霞。”正是秦渠最真实的写照。

  有赖于众多古渠的加持灌溉,汉代银川平原50万亩耕地上出现了“谷稼殷实,盐产富饶,牛羊衔尾,牛羊塞道”的繁荣景象。

  秦渠渠口在青铜峡北,引黄河水向东北流经吴忠市到灵武市。之后秦渠被多次扩整和改造,现干渠全长60公里,灌溉面积16.1万亩。

1.jpg

上世纪50年代唐徕渠进水闸。宁夏水利博物馆提供

  唐代,在汉代古渠基础上疏浚而成的唐徕渠,流经青铜峡、永宁、银川、贺兰、平罗,纵灌银川平原腹地,全长322公里,是宁夏引黄灌区最大的一条干渠。

  1960年青铜峡水利枢纽截流后,正闸以上渠段,形成河西总干渠。变渠口多首为一首,结束了2000多年的无坝引水的历史,提高了灌溉保证率。现在,唐徕渠仍承担着120多万亩农田灌溉及20万亩湖泊湿地补水。

  银川的宝湖、七子连湖等众多湖泊的水源补给正来源于此,银川拥有“月湖夕照”“连湖渔歌”美景,享有“国际湿地城市”的称号,自然有唐徕渠的一份功劳。

微信图片_20191122084657.jpg

汉延渠青铜峡段。

  艾山渠、光禄渠、七级渠、特进渠、薄骨律渠、昊王渠、蜘蛛渠、石空渠、胜水渠等古渠都曾发挥过巨大的作用,有必要将它们从厚重的史料堆里拉出向世人逐一亮相。

  而现存的秦渠、汉渠、东干渠、汉延渠、唐徕渠、西干渠、惠农渠、大清渠、泰民渠、美利渠、七星渠、羚羊角渠、羚羊寿渠、跃进渠等14条渠大都经历了由短到长、由小到大的演进过程。有的冲毁淤废,有的重修合并后更换了名称,有的至今仍在使用。

  如今,宁夏引黄古灌区范围8600平方公里,引黄干渠25条。在时间的长河里,逐步形成了覆盖宁夏平原阡陌纵横、密如网织的引黄灌溉渠系,总长度超过1800公里,以全区三分之一的耕地面积生产了全区五分之四的粮食。

微信图片_20191122090906.jpg

鸟瞰银川平原。

  万顷腴田凭灌溉,千家禾黍足耕锄,这一切正是源于黄河之利、农耕之功、民族之力。

有山皆图画,无水不文章  

  有了黄河就有了人,有了人就有了渠,有了渠就有了文明。

  走在宁夏平原上,时不时会遇到以渠、沟、桥、闸、坝、滩命名的乡镇、村庄和农场,这里的每一条渠、每一处闸、每一座坝,无不展示着宁夏厚重的水文化积淀。

  回望两千多年宁夏引黄灌溉的历程,也同时映射出一部千秋流韵的水利史,不仅推进了各民族的多元融合,促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交汇,还滋润了宁夏平原的农业文明,孕育了灿烂的黄河文化。

W020180706571990978237.jpg

唐徕渠。

  这其中,出现了一位位杰出的治水人物,郭璜、刁雍、郭守敬、汪文辉、张九德、通智、钮廷彩;

  创造了一项项精妙的治水技术和灌溉制度,汉代的激河浚渠、北魏的灌溉制度、西夏的卷埽技术、元代的控水闸堰、明代的石闸水则、清代的封表轮灌、渠底准石、插杠挡闸;

  谱写出一首首波澜壮阔的边塞诗篇,韦蟾的“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让“塞上江南”的美名传古流今,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刻画出宁夏最壮丽雄浑的美景,张居正的“一声羌笛吹关柳,万卒雕戈拥贺兰”又向世人勾勒出金戈铁马的激流和马革裹尸的悲壮。

微信图片_20191122084952.jpg

乾隆时期宁夏黄河流域及渠口位置图。

  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在这里不断碰撞、交融。当气候变暖,农耕线北移,中原移民就会流入;而当气候变冷,游牧线南移,游牧民族就会随之南下。

  在政治因素与自然因素的共同涤荡下,整个宁夏成为了移民与少数民族的融汇之地,从此“宁夏有了天下人”。

微信图片_20191121092555.jpg

市民在唐徕渠旁健身、散步。

  一条条古渠像一根根毛细血管,又如同一根根树叶上的脉络,将那仿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营养源源输送给整个大地。秦渠、汉渠、唐徕渠等以朝代命名的古渠,正是镌刻在大地上的一道道铭文,矗立起的一座座“丰碑”,无声地记录着宁夏的沧海桑田。

  如今,一些古渠已卸下重担颐养天年,一些古渠还在尽忠职守滋滋补水灌溉。古渠旁会有十里稻花香的富庶,也会有车如流水马如龙的热闹,它们已深深镌刻在这片大地上,也深深融入宁夏人的生活中、血液里。(宁夏日报记者 张蕾 图片均为资料图)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