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创造新时代的黄河大合唱——保护黄河 我们在行动 -> 对话黄河
大河“脐带”④
千年黄河上高原,不舍昼夜润中南
2019-12-09 10:06:55   来源:宁夏日报客户端


  近期,宁夏日报客户端推出“大河脐带”栏目,盘点黄河在宁夏397公里的重大水利工程,把水和岸的故事讲给你听……


  古渠深流淌,引水富塞上。

  如果说,纵横交错的条条古渠是前人智慧结晶,缓缓流淌的引水工程让塞上变身江南。

  那,一座座气势磅礴扬水工程,便是现代科技的象征,以及人们和恶劣自然环境抗争的成果。

1125235445_15737834319031n.jpg

大河辽阔。

  宁夏是我国沿黄河9个省份中,唯一全境属于黄河流域的省份。万里黄河自中卫市南长滩入宁夏境,过青铜峡,到石嘴山市麻黄沟出境,全长397公里,这段距离不到其总长的十三分之一,却造就了“天下黄河富宁夏”的美名,让宁夏成为了真正的“塞上江南”。

  位于宁夏北部、西部、中部的很多县区,都惠得于母亲河的恩泽,山舒水缓,沃野千里,湖泊众多,湿地连片,风景优美,胜似江南。

  这和宁夏南部山区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西吉县、海原县、固原县、泾源县、隆德县、彭阳县六县,以及同心县部分(东部和南部),世世代代靠天吃饭、吃水难、用水难。

timg (4).jpg

已经消失的驴驮水。

  因为山大沟深,雨水稀少,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仍有百分之七十的群众吃不饱、穿不暖,人畜喝的是苦咸水。人们将这些地方统称为“西海固”,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开发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这片干旱的大地,土地面积和人口数量分别占宁夏的64%和45%,可谓宁夏的半壁河山。

  宁夏中部干旱带其实距离黄河并不太远,但因高程问题,提灌动力一直无从解决。怎么办?

  除了移民搬迁外,建设水利工程,是从根本上解决西海固严重缺水问题、保障脱贫和发展用水需求的必要出路。

  必须要让黄河水不仅在宁夏平原上自由流淌,并且要流向宁夏中部干旱带的干涸土地,流向“苦瘠甲天下”的中南部贫困山区高地。

timg (5).jpg

人们终于喝上用上了干净水、卫生水。

  几十年来,宁夏兴建了大大小小十几处大中型扬水工程,将千年黄河水引上高原,改写了“水往低处流”自然规律。固海、盐环定和红寺堡三大扬水工程建成以来,取得了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百万饱受缺水之苦的山区贫困群众体味到了幸福之水的甘甜,感受到了“旱塬变绿洲,群众得福祉,民族增团结”的变化。

固海扬水工程来,千年黄河上高原

  固海扬水工程是宁夏建设最早、规模最大的公益性生态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由1975年6月开工建设,1978年建成运行的同心扬水工程,1978年开工建设,1982年投入运行的固海扬水工程和1999年开工建设,2003年10月建成通水的固海扩灌扬水工程3个系统组成。

  草木枯荣、寒来暑往,攻克了如今无法想象的施工难题和技术难关后,3大系统组成了一个流动的命脉,滋润着中部干旱带。

  经过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努力,渠水所到之处,川辉塬润,生机盎然,“东西处处人栽树,远近家家水灌田”,彻底改变了西海固吃粮靠返销、吃水靠拉运、生产靠贷款、花钱靠救济的“四靠”面貌。

timg-3.jpeg

宁夏固海扬水工程长山头渡槽。

  2006年,宁夏中部遭遇特大干旱,但由于固海扬水工程的保障,这一次地里没有颗粒无收,人们也没有灰心绝望。灌区粮、油产量和农业总产值稳定,人不缺口粮,牲畜不缺草料,地区根基稳固坚实。

  工程建设运行40多年来,历经多次增流改造后,灌溉面积已由最初的82万亩发展到170万亩。

  2018年8月17日,宁夏中部干旱带固海扬水首级泉眼山泵站6号机组,经过72小时试运行,实现供水流量稳定增加。标志着固海扬水增流改造工程试运行成功,可为宁夏中部干旱带每年增加供水量3000万立方米。中宁喊叫水乡不再“喊叫”,兴仁扬水工程水源充足,固海灌区供水量有效缓解……

  固海扬水工程的先期工程——同心扬水工程,投入运行的时间恰好是1978年,也就是说,整个固海扬水工程参与并见证了改革开放40年来固海灌区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也正是在国家与人民的同心努力下,方铸就了这座润泽半壁宁夏的流动丰碑。

微信图片_20191127095215.jpg

宁夏固海灌区景色。

红寺堡扬水工程,中部干旱带上的“生命工程”

  红寺堡灌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十年九旱,蒸发量大,水少地多,灌区跨度广、面积大,地跨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和中宁县4县(区),承担着沿线灌区农业灌溉以及辐射区高效节水补灌、人畜饮水、生态用水等供水任务,历年夏秋灌供用水矛盾都十分突出,灌区延伸供水服务连连“喊渴”。

  1995年12月1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立项,并作为重点工程列入国家“九五”计划,其中便包含红寺堡扬水工程,希望终于来了!

  红寺堡扬水工程地跨宁夏中部吴忠、中卫两市的红寺堡区、利通区、同心县、中宁县4县(区),共建设14座泵站,总装机容量14.25万千瓦,总扬程305.8米,干渠和支渠总长149.67公里。

  1998年3月,这项大型水利扶贫工程正式开工建设,灌区开发和生态移民工作也同步进行。到2017年,宁夏红寺堡扬水灌区累计开发水浇地76.35万亩,区域内常住人口由最初的6000余人增至29.8万人,人均纯收入由1999年的550元增加到7896元。

timg-4.jpe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三泵站出水渡槽。

  为加快干渠及配套工程改造,增加工程供水能力,解决灌区水资源供需面积,为宁夏实施脱贫富民战略提供坚实的水资源保障。2018年12月14日开红寺堡扬水开始更新改造工程泵站前池,2019年4月1日完成改造任务并顺利通水。

  红寺堡扬水工程有效推动了我国西部实施生态移民的尝试,帮助了宁夏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这项重要的大型水利扶贫项目,被群众形象地誉为宁夏中部干旱带上的“生命工程”。

微信截图_20191127110112.png

宁夏红寺堡扬水工程三干渠红沟输水渡槽。

盐环定扬黄工程,亚洲最大的饮水“生命大动脉”

  宁夏盐池县、甘肃环县、陕西定边县是原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但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常常是人与牛羊共饮一坑积水,老区人民始终笼罩在巨大的生存阴影之下。

  如何让盐环定革命老区这个深度贫困地区和干旱地带的百姓脱离生存之苦?1988年7月,国家“八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开工建设。

timg-5.jpeg

盐环定扬黄工程正在建设。

  1996年,正值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9月19日,历经8年多建设的盐环定扬黄工程(共用工程)全线投入使用,通过多级泵站将黄河水提送到宁夏盐池、同心县,甘肃环县,陕西定边县的部分地区。老区人民告别了苦咸水喝上安全放心的水、农田得到充足的灌溉水源的日子。

  为了让工程更好地运行,二十多年来,盐环定扬水工程进行过多次升级改造。2016年2月1日至2日,是盐环定扬黄工程载入史册的日子,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来宁夏考察,决定实施盐环定扬黄工程更新改造项目,给宁夏人民送上民生“大礼包”。

  陕甘宁盐环定扬黄工程迎来“3.0时代“!这次升级改造的定位明确,以提高供水效率、打造现代化灌区为目标,向信息技术要效益,以科技支撑工程提档升级,进一步提高对宁夏生态环境建设的贡献!

bba1cd11728b47103c76fe22cfcec3fdfd032386.jpg

宁夏盐环定灌区。

  有水,便有希望。

  有水,便能富饶。

  宁夏南部山区的脱贫史与宁夏扬水工程的建设史始终不可分割。没有水,脱贫致富的梦就难圆;没有水,维系希望的源便不在。

  扬水工程浩浩汤汤,脱贫步伐从未停止。黄河水源源不断被送上亘古荒原,宁夏中南部曾经荒芜的土地,生机勃勃气象万千。宁夏大地上持续抒写着不屈不挠、砥砺奋进, 川流不息,汹涌澎湃的华美乐章!(宁夏日报记者 姜盼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杨丽
【责任编辑】:李金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