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 -> 宁夏与共和国同行媒体记者看巨变
隆德:物美产业兴 大地蕴丰收
2019-09-26 06:41:58   来源:宁夏日报


<p>  丰收的大地美如画。</p>

丰收的大地美如画。

<p>  丰收硕果。</p>

丰收硕果。

<p>  表彰优秀农民。</p>

表彰优秀农民。

<p>  丰收时节,喜笑颜开。</p>

丰收时节,喜笑颜开。

<p>  品特色暖锅。</p>

品特色暖锅。

  核心提示:

  金秋,一场连绵细雨滋润后,丰收的颜色变得愈加深邃丰满,五颜六色铺满隆德山川。

  近年来,隆德县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脱贫攻坚为总揽,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深化改革为动力,调结构、转方式、抓改革、促增收,全面推进农业升级、农村进步、农民致富,全面推进“三农”工作持续快速发展,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2018年,隆德县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0万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277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440元。

  今年上半年,隆德县实现农牧业总产值3.48亿元,同比增长1.5%,经各级评审评定,隆德县正式脱贫出列。

  庆祝丰收乐开怀

  9月20日,隆德县农民自发组织了“庆丰收、迎国庆”系列活动。精彩的文艺演出、热闹的秧歌表演、趣味横生的赛牛大会,还有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比拼,奏响属于农民的欢快乐章。

  城关镇和观庄乡分别在老巷子、前庄村开展了农产品展销、美食大赛、书画创作等多项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参观。

  农民艺术家绘画瓜果蔬菜、牡丹花草;禾园生态餐厅厨师韩科在美食大赛上展示了自己拿手菜品《喜上眉梢》《六盘雄鹰》,寓意隆德人民喜获丰收乐开怀,祝福祖国繁荣富强。

  前庄村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上,白菜、西瓜、玉米等瓜果蔬菜令人目不暇接,村民们看着、对比着,喜上眉梢,乐在心头。

  今年风调雨顺,隆德县农作物大丰收,玉米亩产近千公斤。

  农民是农村经济发展主体。隆德县以庆祝活动为契机,真诚对待农民,善待农民,让农民丰收的喜悦点亮未来,让乡村振兴的美好理想照进现实。

  城关镇“乐丰收”牛王争霸赛上,咀头村村民潘小强向大家展示了自家700公斤重的奶牛,说养奶牛是他走上致富之路的“快车”,也是隆德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带给他最大的幸福。

  潘跟平、柳志清、杜向荣等农民企业家、种养能手、致富带头人,用科技演绎增产增收的力量,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在政府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如今的隆德,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亲们正奔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的大道上。

  发展产业有奔头

  凤岭乡薛岔村的青贮玉米地里机声轰鸣,一台台收割机在田里忙碌着,把沉甸甸的玉米棒子揽入怀中;观庄乡前庄村那片万亩油菜花绽放明黄色的艳丽后,悄悄地结饱了油菜籽;联财镇联合村的千亩蔬菜基地里,西红柿和辣椒挂满了枝头,菜农们小心翼翼地将其摘下,运送到遥远的北京;联财镇赵楼村的中药材合作社里,黄芪、柴胡等中药材高调展示六盘山珍的稀奇;白色的、紫色的、粉色的马铃薯,正在好水乡后海村的层层梯田里“窃窃私语开小会”;“四个一”基地里的花草树木缔造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传奇,锦绣大地孕育着丰收。

  宁夏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位于城关镇三合村,以培育生产茶树菇为主。合作社负责人柳志清曾在宁波一家菌类培育基地打工,对菌菇培育得心应手。

  “我在基地学习两年,计划回家建菌菇基地。”柳志清说,当时农民对菌类认知有限,对市场前景不看好,他只能等待时机。期间,柳志清跑过运输、干过工程,从中积累经验、积累资本。

  2009年,金针菇在固原的菜市场出现,柳志清觉得时机成熟了。他出售了县城的住宅和门面房,回到老家建设菌菇基地。

  “基地建成后,先尝试种植金针菇。不料因种植面积过大,与消费市场不对等,导致蘑菇滞销、亏本。”痛定思痛,柳志清决定重新规划基地生产计划。

  经过市场调研,柳志清发现茶树菇口感好、营养丰富,既能出售鲜菇,又能风干成干菇,市场前景广阔。自此,柳志清一心一意栽培茶树菇。

  “茶树菇看起来虽小,却要经过试管、栽培种、装袋、灭菌、接种、上架、开袋、出菇等8个严密环节,缺一不可。且必须谨慎操作,一个环节出错,就得全部重来。”柳志清说,种菌菇虽需耗费大量心血和精力,但是回报高,他也就有了干劲和奔头。

  唯有产业富农久。隆德县把发展产业作为脱贫富农抓手,一任接着一任干,通过政策支持、财政补贴等方式,扶持多种产业在隆德遍地开花。

  因地制宜谋路子

  隆德县气候冷凉、干燥,昼夜温差大,种植的茶树菇质量普遍高于南方地区。

  “隆德产的茶树菇脆、香,且多为实心。”柳志清总结自己的“独门秘诀”,就是把六盘山特有的干枯沙棘枝粉碎,加入菌料培育,确保茶树菇口感。

  2013年,在隆德县财政局、扶贫办的扶持下,已有4年菌类培植经验的柳志清牵头创立宁夏圣缘菌类专业合作社,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以订单农业为导向,以服务成员、谋求全体成员共同利益为宗旨,为本社成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带动成员进行食用菌种植、销售。

  如今,基地与农户签订食用菌订单合同100多亩,引进推广新产品5个,培育菌种1万瓶,每年外销各类食用菌100余吨,实现销售收入1000多万元。

  为带动更多群众学得一技之长,合作社举办农业技术培训班,进行现场观摩、实地技术指导80多次,指导农户种植食用菌350亩,把成熟的技术和优良品种推广到菇农菇棚,受到合作社成员和广大菇农的欢迎与好评。

  随着圣缘合作社培育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柳志清在六盘山脚下建了新的基地,增加了灵芝、双孢菇等新品种。

  以市场为导向,隆德县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发展,科学研判提高产业抵御风险能力,为产业发展蹚出了新路子。

  科学种田回报高

  9月20日,好水乡后海村大片梯田里,大型收割机正在油菜田里作业。油菜籽脱粒后,黑光油亮的果实蹦了出来,颗颗圆润饱满。

  “我们合作社的地都是倒茬种,所以种出来的产品品质好。”隆德县瑞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潘跟平说,倒茬油菜比普通地里长得高,结的籽也饱满。

  潘跟平虽出生在农村,但和土地打交道却是从2009年才开始。

  “以前觉得种地没出路,就置办了一辆农用三轮车拉货挣钱。”潘跟平说,干了几年后,他发现拉货挣的钱连养家糊口都不够,不得不另谋出路。

  恰好很多村民移民搬迁后留下大量撂荒地,潘跟平筹资购置2台拖拉机,流转200亩土地种植马铃薯。除去成本,当年潘跟平收入三四万元,比跑农用车赚的多。

  尝到了甜头的潘跟平决定扎根老家,组织成立瑞平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吸纳农户17家,流转土地3100亩,专心种地。

  “油菜、小麦倒茬,这样种出来的粮食产量高、质量好,价格也高。”合作社科学种植模式得到当地群众认可,村民争相流转土地加入合作社,之后又在合作社务工。

  “合作社常年用工90人左右,人均每天工资120元,一年支付工资几十万元。”潘跟平的腰包鼓了,也拓宽了后海村村民们增收的渠道。

  “自己村里的地不够种,我们就去别的村流转土地,如今这一片地都是我们合作社在经营。”潘跟平指着眼前的农田,满脸喜悦。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多年来,隆德县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力量,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抓种植、养殖到生产加工的科技落实,确保农业增收,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安居乐业家园美

  杜向荣是温堡乡杜川村有名的养殖大户,他家饲养80头牛,还雇人帮忙。

  早在2015年,隆德县通过财政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发展养殖业,组织养殖户学习技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通过金融扶贫和亲朋好友帮助,杜向荣成立家庭牧场。

  政府扶持加上自己努力,杜向荣用了4年时间,饲养肉牛从30头发展到80头,种植120亩青贮玉米,建起了大牛棚和青贮池。

  杜川村常住户有285户,在杜向荣的带动下,全村养殖户从90多户增加至120户。村民杜徐生原本在外地务工,得知杜向荣养牛致富后,于2017年回村发展养殖业,现养牛11头,年收入几万元。

  “如今,我们村养牛20头以上的养殖户有20多家,青贮玉米种植面积1500多亩。”杜向荣满脸自豪地说,现在农民富了,居住环境也得到了极大改善,返乡创业的年轻人逐渐增多。

  杨彦昭是城关镇三合村的养殖大户,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一家大型养殖场做司机,经常利用闲暇时间学习养殖技术,日积月累也成了“半个”养殖专家。

  2012年,杨彦昭辞职回乡发展养殖业,凭借“偷师”学来的养殖技术和当地政府的扶持,杨彦昭养牛数量从10头发展到30头,年纯收入近10万元。

  9月22日,在2019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庆祝大会上,杨彦昭给当地政府捐赠3头牛,表达感恩之情。杨彦昭说,隆德县是他赖以生存、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乡里乡亲就是他的家人,他希望能做点力所能及的小事,让自己的家园更加富饶美丽。

  近年来,隆德县以脱贫攻坚为总揽、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草畜、中药材、冷凉蔬菜为主体的“3+X”产业发展路子,特色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农村改革快速推进,产业扶贫成效显著,呈现出“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持续增绿”的良好态势。(记者 王玉平 剡文鑫 党硕 实习生 樊帆 杜银双 文/图)

【编辑】:石卿
【责任编辑】:石卿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