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记者再走长征路 -> 文字头条
"红军粉"里见初心
2019-08-11 19:34:32   来源:宁夏日报

 

  在品尝了江西省赣州市沙坪坝镇的“红井水”后,“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8月11日走进西吉县兴隆镇王河村,记者们在马正龙家制作品尝了慕名已久的“红军粉”。

  1935年8月,红二十五军经过王河村,几名红军伤员借宿马正龙曾祖父家,切土豆时发现很多淀粉糊在刀面上,就将南方家乡的制粉手艺传授给当地老乡。从此,这个村子便以制粉为主业,制作的粉丝、粉条被称作“红军粉”。

  从曾祖父到马正龙,马家连续四代制粉,如今成立的正龙三粉加工厂,生产的粉条、粉丝等产品畅销区内外,年收入20余万元。

  当天,央视主持人马跃、蒋小涵等嘉宾在与当地群众联欢后,纷纷走进制粉车间,现场向马正龙请教制粉技术。在工人们的悉心指导下,“学生们”站在生产线边认真地和面、漏粉……20分钟后,一挂挂湿粉条被制作了出来,配上香醋、韭菜、辣椒等佐料,分盛小碗,“学生们”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成果。

  在马正龙家制粉车间的墙上,挂着一个古黄色的漏瓢,表达着“不忘初心”的感恩之情:当年,红军传授给他家的就是这种“瓢式漏粉”法。几十年来,马家一直沿袭着这种传统制粉方法。尽管前些年翻盖了新厂房,采用机器制粉,日产量可达1500公斤,是过去的三倍,但基本工艺仍然和红军传授的无异。

  吃水不忘挖井人,制粉牢记红军恩。靠着制作“红军粉”富裕起来的马正龙没有忘记乡亲们,他聘用的10个工人中,近一半是建档立卡贫困户。负责漏粉的马学智每天工作8小时,工资200元,已经在这里务工3年。“比在外面打工强,收入有保障,还能顾上家。”马学智说,上班地点距他家只有十几分钟的步行路程。目前,他的妻子也从事粉制品晾晒工作,一家人靠“红军粉”在小康路上奋力冲刺。

  近年来,王河村大力发展草蓄业、蔬菜种植等特色产业,百姓收入节节攀升。“现在党的政策特别好,再加上群众大力发扬红军长征途中的吃苦耐劳精神,就没有脱不了的贫。”王河村党支部书记马正军说。

  江西“红井水”至今清冽,宁夏“红军粉”依然可口,长征精神永远在路上。(记者  杜晓星)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