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二十四节气 -> 立夏 -> 简介
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
2019-05-05 11:39:31   来源:宁夏新闻网

xixik-769260d5664bb0b1.jpg

  立夏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7个节气,夏季的第一个节气,表示盛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太阳到达黄经45度时为立夏节气。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立夏三候

  “初候蝼蝈鸣”,蝼蝈一也叫蛤蟆,是蛙的一种。这时节蛙类动物开始在田间、塘畔鸣叫觅食了。

  “二候蚯蚓出”,由于地下温度持续升高,蚯蚓 由地下爬到地面呼吸新鲜空气了。

  “三候王瓜生”,王瓜也叫土瓜,这时已开始长大成熟了。

  清乾隆《新郑一县志》载:“四月,王瓜初生摘售,以相送一谓之进鲜”。从这三候的描述中我们已看到了夏天的景色。

       立夏礼俗

  立夏还是一个传统的岁时礼俗节日, 周代在立夏这一天,天子要率三公九卿和众大夫,到城南郊外迎夏。并举行祭祀先帝祝融的仪式。汉代也沿承此俗,《后汉书·祭祀志》载:“立夏之日迎夏,于南郊,祭赤帝祝融,车旗服饰皆赤。”到宋代,礼仪更趋繁琐。至明代始有“尝新风俗”。清代《帝京岁时纪胜》载“立夏取平时曝晒之米粉春芽,并用糖面煎作各色果叠,相互馈送”。

269304_3.jpg

       立夏民俗

  古诗云:“立夏秤人轻重数,秤悬梁上笑喧闺。”

  立夏之日的“称人”习俗主要流行于我国南方,起源于三国时代:传说刘备死后,诸葛亮把他儿子阿斗交赵子龙送往江东,并拜托其后妈、已回娘家的吴孙夫人抚养。那天正是立夏,孙夫人当着赵子龙面给阿斗秤了体重,来年立夏再秤一次看增加体重多少,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由此形成传入民间的风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吃完立夏饭后,在横梁上挂一杆大秤,大人双手拉住秤钩、两足悬空秤体重;孩童坐在箩筐内或四脚朝天的凳子上,吊在秤钩上秤体重,谓立夏过秤可免疰(zhu四声)夏。

立夏蛋.jpg

  吃蛋

  立夏这一天的传统食俗,最为经典的应该就是吃“立夏蛋”了。立夏节气一过,天气晴暖并逐渐炎热起来,许多人会有身体疲惫,食欲减退的感觉,称之为“疰夏”。古时人们认为立夏吃鸡蛋能保佑夏日平安,经受住“疰夏”的考验。

  喝茶

  不少地方都有立夏后饮新茶的习惯,古人观点“不饮立夏茶,一夏苦难熬”。因此家家户户都会带好自己烘焙的茶叶,混合冲泡成一大壶茶,再欢聚一堂共饮,称之为“七家茶”。人们后来在“七家茶”中添入桂皮等,把吃剩下的立夏蛋放进去烹煮,结果立夏蛋从一种节候食品,变成了我国传统小吃之一,也就是今日大家熟悉的“茶叶蛋”。

014de457972fda0000018c1bc94b71.gif

  立夏养生

  吃稀食消暑养胃

  由于夏季炎热而出汗多,体内丢失的水分多,脾胃消化功能较差,所以多进稀食是夏季饮食养生的重要方法。如早、晚进餐时食粥,午餐时喝汤,这样既能生津止渴、清凉解暑,又能补养身体。在煮粥时加些荷叶,称荷叶粥,味道清香,粥中略有苦味,可醒脾开胃,有消解暑热、养胃清肠、生津止渴的作用。在煮粥时加些绿豆或单用绿豆煮汤,有消暑止渴、清热解毒、生津利尿等作用。

  补充充足维生素

  多吃些西红柿、青椒、冬瓜、西瓜、杨梅、甜瓜、桃、梨等新鲜果蔬补充水和无机盐,特别是要注意钾的补充,豆类或豆制品、香菇、水果、蔬菜等都是钾的很好来源。多吃些清热利湿的食物,如西瓜、苦瓜、桃、乌梅、草莓、西红柿、黄瓜、绿豆等都有较好的消暑作用。适量地补充蛋白质,如鱼、瘦肉、蛋、奶和豆类等都是最佳的优质蛋白。

槐花.jpg

       立夏诗词

      《立夏 》长卿

  南疆日长北国春,蝼蛄聒噪王瓜茵。

  新尝九荤十三素,谁家村西不称人。

     《立夏》宋·陆游

  赤帜插城扉,东君整驾归。

  泥新巢燕闹,花尽蜜蜂稀。

  槐柳阴初密,帘栊暑尚微。

  日斜汤沐罢,熟练试单衣。

      《立夏日南风大作二首·满城杨柳绿依依》

       宋·项安世

  满城杨柳绿依依,背著春风自在飞。却是杨花有才思,一时收拾伴春归。

       

  (宁夏新闻网 蒋萍/整理)


【编辑】:蒋萍
【责任编辑】:蒋萍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