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灯笼高高挂,大街小巷热热闹闹,家家户户备年货迎接春节的到来。
在以面食为主的北方,人们习惯用蒸馒头、炸馓子、炸麻花、烤饼子来展现传统年味。因为它代表的不但是家乡的味道,而且是浓浓的年味,自然也成了春节餐桌上不可缺少的食物。
2月9日,记者来到大武口区豆姐豆妹面点加工中心,还未进店门,浓郁的面香味扑鼻而来。在加工中心一楼,几名员工正在制作面点,只见她们把打好的面放到案板上,从中切一小块,经过手工撮、揉、揪,一气呵成,不一会儿一个个大小均匀的馒头、花卷已然成型,被放入电蒸箱。
顺着楼梯走上二楼,案板上和好的面盛在面盆里,用塑料盖严实,经过灵巧的双手滚揉,柔韧劲道,泛着一层淡黄色的光芒。几名员工正忙着炸馓子、搓麻花,黄澄澄的油饼在油锅里转着,时而发出“滋滋”的油炸声……
“订单都接满了,这几天起早贪黑在忙活。”豆姐豆妹面点加工中心负责人宋春对记者说,宁夏传统小吃一直是当地百姓喜爱的食品之一,逢年过节,最受欢迎的就数馓子、麻花、油饼、开口笑等小吃。
2009年,宋春创立了豆姐豆妹面点加工中心,制作的饼子、豆浆、包子等早餐系列,赢得了不少市民的青睐。这些年中心规模越来越大,宋春也在谋划着新的商机。
“原来我们一直做早餐,没有做过传统小吃,去年尝试着做了一些,亲朋好友的反响还不错,今年我们特地订了礼盒包装,让顾客既方便送礼也方便自己吃。”宋春说。
进入腊月后,人们拜访亲戚朋友渐多,对年货的需求很大,“每天凌晨3点,我们十几名员工就到店里,开始和面、发面做油饼、炸馓子,最近订单多忙不过来,又雇了两名员工。”宋春说,每年订购饼子的人很多,今年增加了新的品种,更是忙得不可开交。
不一会儿,伴随着“滋滋”的油炸声,黄澄澄的油饼、金灿灿的馓子摞了一层又一层。宋春赶忙把一旁包装好的油饼拿到加工中心一旁的房间里,帮着把食品分装到礼盒中。
“来两个礼盒!”一位老顾客上门。精心制成的小吃,再以土黄色的点心纸包裹,盖上一张写有“福”字样的红纸,系上绸带,一个极具年味特色的礼盒就诞生了。醒目的“福”字,喜庆的对联,萌趣的红包……每个礼盒中不仅装有八大件小吃,还有满满的节日祝福。
谈及经营秘籍,宋春不假思索地说:“我们最大的特点是舍得,舍得用食材,纯手工制作,根据当下人们的口味需求,不断进行改良,最近这段时间,卖出了近千份礼盒。”
除了在店里卖,宋春还通过微信接了不少单子,“很多都是老顾客来预订的,有的人因为工作忙不能自取,我就会叫员工开车给他们送过去。还有的人让我发快递给他们在外地的朋友们。”宋春说。
说话间,预订礼盒的电话和信息接连响起,员工们又忙碌起来。(记者 李薇 王彤 实习生 杨凯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