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1日上午9时许,突如其来的大雨让大武口区市政工程管理所的工作人员迎来了忙碌的一天,巡检、排水抢险、修复加固破损井盖、24小时值班处理险情……全力保障市民出行安全。
当日下雨前,在大武口区沐春园小区物业公司协调工作的大武口区市政工程管理所“当家人”路朝喜,望着黑云压顶的天空,不一会儿隆隆的雷声响起,豆大的雨点瞬间从天空落下。雨情就是命令,路朝喜交接完手头工作,顺势从车上拿起雨衣和雨鞋直奔泵房,这是他最牵挂的地方。“泵房三台泵每台每秒2立方米,对大武口区排涝作用巨大。”路朝喜说。排水管网犹如城市的地下“毛细血管”,它畅通了,路面积水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定时巡逻是确保泵房安全的重要工作,路朝喜一边绕着泵机检查,一边在微信工作群里翻看各个积水点的反馈信息。见泵房一切正常,积水监测点的情况也比较平稳,他匆忙奔向世纪大道市公安局附近的积水点。
来到积水点,路朝喜和大家一起清理被杂物堵塞住的雨水篦,保证路面积水快速消退。“及时疏导积水是我们的工作。既然当初选择了这份工作,就一定要做好。”路朝喜说,“自参加工作以来,我已经记不清楚有多少次在深夜赶往现场,指挥疏通管道、排除积水、冲洗淤泥、抢修雨毁市政设施……有的时候回到家,天都亮了,雨靴里甚至还有淤泥没清理干净,累得直不起腰。”
雨渐渐变小,记者问:“这次巡查积水点的任务是不是就算结束了?”路朝喜说:“我们通常要在雨完全停后再等几个小时,确定真的不会再下雨了才能离开。最长的一次,我们全体人员在岗位上守了三天两夜。”
说话间,路朝喜的手机铃声不断响起,微信工作群里,各个积水点的积水与排水情况陆续传了过来。“咱们再去低洼易积水的环湖路段看一看。”路朝喜说。
上午11时许,记者在黄河东路和环湖路段看到,吴少芊正卷起裤腿,把一处积水路段的收水井打开进行清理。从干上市政工作的第一天起,吴少芊已经在风吹日晒中陪伴道路走过了十一个春秋,道路上的所有雨水井、污水井、合流井,人行道、路面完整情况早已烂熟于心。“只要一下雨,我脑子里就会不停地想着路面上会不会有积水,不去现场看上一遍心里就不踏实。”12时当记者离开时,他和同事还在盯着排水情况。“积水点的雨水不排完,我们就不能走,这个点的积水估计要等到下午3点才能排完。”吴少芊说。
“风声为号、雨情为令。”这是市政人的职责,也是他们的坚守。
“每年都有暴雨,自入夏后,无论人员、物资、车辆的调配,以及对各街道的巡视,我们都会时刻准备着,在险情来临时能冷静、有序地处理。”路朝喜说,严格按照24小时值班安排表,严阵以待,发扬“水在人在、水退人还在”的工作精神,是他们应尽的职责,让市民安全出行,不管冒着多大的雨工作,心里也感到幸福充实。
这时,路朝喜的电话铃声响起。“路所,过来看看吧,这里一直冒污水,控制不住了。”路朝喜的同事打来了求助电话。路朝喜答应着,在风雨中奔向了下一个积水点……(记者 李薇 狄彦冬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