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美丽大武口 -> 政务动态
石嘴山:民生为本幸福城
2020-09-25 09:56:39   来源:宁夏新闻网

8.jpg

  “有一种生活叫石嘴山”。

  在石嘴山,不管是乡村孩童,还是城区学生,优质教育资源都可以让他们享受到高质量的教育;不管是农村群众,还是城镇职工,医疗改革的春风都温暖着他们的身心;无论是家在社区,还是在养老机构,老年人都能享受幸福的晚年生活……

  建市60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是石嘴山转型发展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各族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也是石嘴山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提升最快的时期。

  建市60年来,石嘴山历届市委、市政府把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每年投入70%以上的财政资金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民生改善由保基本向提质量迈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市人民。2019年,全市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016元和15163元,分别比1960年增长了145倍和116倍。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荣获全国“两基”工作先进地区、最佳教育公平示范城市、全国创建幸福家庭活动示范市等荣誉。广大群众越来越为生活在石嘴山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硕果累累

  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明亮的教室里不再人满为患、粉尘飞扬,孩子们可以在宽阔平坦的绿茵场上奔跑,在干净的食堂内吃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无论是城区还是乡镇,孩子们欢乐的笑声、家长们满意的笑脸,都是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提升最直观、最生动的体现。

  60年来,我市坚定不移优先发展教育,不断加大教育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教育事业均衡优质发展硕果累累。

  截至2019年,我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幼儿园)185所。基础教育各项指标均在自治区前列,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93.2%,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巩固率分别为99.2%、98.3%,高中阶段毛入学率93.3%。率先在自治区完成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国家级评估验收,深入推进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示范县区的创建工作。实施普通高中特色发展行动,三个县区普通高中教育形成了普通高中优质均衡“3+3”格局,即在每个县区建设一所“一本率”在35%以上的优质高中和特色高中,优质生培养取得较大突破。此外,我市还在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师资建设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不断推动教育事业发展。

  “我是1973年开始从事教师工作的,那时候学校是土房屋,冬天需要烧煤取暖,桌椅是木制的,黑板就是在墙上抹层水泥,然后涂上黑色颜料。不但设施不行,学生们学到的知识也是有限的。”80岁的退休老教师解道荣十分感慨,“现在不一样了,学校硬件方面和软件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义务教育普及了,学生学习有保障,老师授课有保障,教育事业发展了!”

  9月16日,在市第三中学,杨司琪老师正在用电子白板给学生上课。原来上课,教师仅靠一张嘴、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进行教学。现如今,杨司琪在上课时,只需用手轻轻点击一下电脑鼠标,触摸一下电子白板上的功能按钮,就能轻松自如、便捷高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仅让课堂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拿我负责的语文课来说,语文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其内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单凭教师讲授,很难吸引学生。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电子白板向学生展示图文解说、视频,或配以悦耳动听的音乐等多种信息,让学生获得清晰的视听感受,犹如身临其境一般。这样就能大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电子白板教学也深受学生好评,该校高三年级学生李舒宜说:“多媒体教学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制约,能够通过图像、声音和视频传递教学信息,使学习内容变得容易被理解和掌握,同时有助于拓展我们的视野,拓宽我们学习的知识面。”

  市第三中学课堂教学的变化是我市运用互联网推进教育改革、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实施了中小学信息化提升项目,9所学校获批教育部“教育云规模化学科应用支持服务模式研究试点学校”,做法得到教育部、自治区教育厅肯定,并在《宁夏改革动态》上推广。

  “德智体美劳”,体育向来是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近年来,我市以提高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培养体育后备人才为重点,积极探索“教体结合”特色发展之路。

  走进市光明中学,足球场、篮球馆、田径训练馆里都是学生们训练的身影,他们虽然年龄不大,但每个人身上都有一股执着的劲头,都在努力付出,为了美好的明天而拼搏。

  不仅仅是市光明中学的学生,我市更多的中小学生正在享受“教体结合”带来的益处。

  目前,全市共有93所中小学,其中国家校园足球特色学校50所,体育传统项目学校28所,国家级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8个,为专业队和高等院校培养输送优秀体育后备人才400多名。我市先后被命名为“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

  卫生健康事业再上新台阶

  小康不小康,首先看健康。

  60年来,我市卫生健康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医疗卫生机构由建市初期的62家发展为现在的509家,床位数由626张发展为4939张,卫生技术人员由828人增长为6518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卫生健康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决策部署,砥砺奋进,攻坚克难,卫生与健康事业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稳步提高,卫生健康整体实力迈上了新台阶。

  69岁的沈保国是市第一人民医院返聘专家。1968年10月,他进入医院工作。“当时的医院条件艰苦,只有两层楼的住院部,各科室基本都挤在这个地方。当时的临床工作辅助检查很简单,只有血、尿、便三大常规检查和X光仪器,没有其他医疗设备,医务人员也很紧缺。经过60年的发展,医院已发展成为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综合性三级医院。”

  60年间,全市医疗水平以“石嘴山速度”不断提升,先后建设了市第一人民医院内科综合楼、全科医师培训基地,市第二人民医院儿科综合楼等重大项目,全市三级以上医院4家,全市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成立了15个市级医疗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卒中中心实现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全覆盖。4家医疗机构PCR实验室通过验收,被确定为自治区核酸检测定点机构。

  健康关系着千家万户的幸福,而健全的医疗保障体系为群众编织了一张“健康保障网”。

  我市被确定为第四批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顶层设计,高位推动,狠抓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采取30余项改革举措,先后出台了2个总体方案、16个配套方案、4个规划、3项考核办法,构建了以落实改革举措、改善医疗服务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切实改善群众就医体验的“2+16+4+3+X”医改政策整体框架,在深化公立医院改革等方面实现了多点突破。2018年,我市城市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工作被国务院办公厅通报表扬;2019年,我市又被确定为全国城市医联体建设试点城市。在总结前期探索经验的基础上,我市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工作,初步建立了覆盖乡村的医联体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

  绝不能让一户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绝不能拖脱贫攻坚战的后腿。脱贫攻坚战全面打响以来,我市全力推进健康扶贫,开展健康扶贫“四查四补”专项整治,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政策,深入实施健康扶贫“三个一批”分类救治,对125名大病患者进行了集中救治,将1628名患者纳入慢病签约管理,对215名患者落实重病兜底保障,确保如期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

  健康保障网越织越密,正为石嘴山百姓带来源源不断的“健康红利”。近日,77岁的徐庭占老人觉得心脏不太舒服,来到自家附近的太西社区卫生服务站,工作人员立刻为他做了心电图检查,并借助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远程心电诊断平台,由医院心血管疾病专家进行诊断。仅几分钟,徐庭占老人就拿到了诊断报告。“此前身体不舒服都是去医院,坐车、挂号、取药要花去不少时间。如今走路几分钟就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站,在社区完成心电图等相关检查,通过远程诊断平台就能让医院专家诊断。”徐庭占说:“现在在家门口看病和到大医院看病一样,真是方便!”

  家门口做检查,大医院出报告——以前难以想象的事情,如今成了现实。

  这得益于我市紧抓宁夏“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区建设的历史机遇。近年来,我市强力推进互联网医联体建设,依托区域卫生信息云平台,建立区域检验、检查数据交换机制,全市9家医院被确定为自治区第一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医疗机构。与此同时,我市不断完善健康信息专网,自治区电子政务外网医疗专网贯通区、市、县、乡、村五级,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市级、自治区级乃至其他省市知名专家的诊断服务。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2017年,我市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同年被确定为自治区级健康城市试点。2017年、2018年,健康宁夏建设考核评估自治区排名第一。2019年,全国健康城市评估排名位列宁夏第一。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6.08岁,全市居民健康素养水平18.2%,高于全区水平。

  养老服务多元化高质量发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市现有养老机构19家(已运营养老机构16家)、社区日间照料中心30个、农村互助养老院4个、农村老饭桌52个、农村幸福院37个、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150个,城镇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农村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68%,养老总床位5016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机构养老床位41张。

  60年来,石嘴山人的养老方式、养老观念及服务方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大力推进养老事业发展,加快建设多元化养老体系,我市养老事业伴随着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而不断发展,全市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正在不断提升。

  在石嘴山,贴心到位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呵护着老年人的健康。

  “环境好,设施齐全,服务到位。”在大武口区民生社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老人们纷纷伸出大拇指。这样的养老服务中心(站),全市有150个。在养老服务中心(站),老年人可以参加唱歌、跳舞、手工、朗诵、书法等兴趣班,为老服务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助洁、助急、助行、助购、助乐、助聊、助学“十助”服务,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养老需求。此外,我市引入物联网技术和设备,在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配备智能健康体检一体机,安装人流量计数器,积极向老年人推广配备智能手环、手杖、平安钟等智能设备,为老年人提供更加精准高效的服务。

  在石嘴山,智能科技已融入养老生活。

  77岁的黄生仁是大武口区裕园社区的居民,十几年前老伴去世后,他一直独自生活。有一次他感觉身体不舒服,立刻拨打了“12349”石嘴山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呼叫中心的电话。根据呼叫中心调度,裕园社区的颐享·石嘴山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站的助老员几分钟就赶到了黄生仁家,为他测量血压、检查身体状况,确定身体无大碍后,黄生仁感到很安心。“年纪大了,儿女不在身边,做很多事情都不方便,有个头疼脑热的,现在打个电话助老员就来了。不仅如此,平时需要买东西或者打扫卫生,打这个电话,就有人上门服务,这种模式非常适合我们这种空巢老人。”黄生仁笑呵呵地说。

  自2017年被确定为第二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以来,我市推行“互联网+养老”服务模式,打造“1+4+N”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建设“石嘴山市虚拟养老院”。建成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和市级调度指挥中心,开通“12349”养老服务热线,提供24小时全天候服务。整合便民服务、康复保健等行业的100多家社会资源,通过线上线下同步指挥调度和数据监管,实现养老服务需求与资源的高效对接和优化配置,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供给、市场化运作、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养老服务圈。目前,信息平台已完成智慧养老门户网站、留守老人巡访系统等15个子系统,成为方便市民、资源共享、数据准确、监管有力、市民便利的石嘴山市养老服务综合平台。

  在石嘴山,“老有所养”“弱有所扶”,养老服务惠及每一位老年人。轻度失能、中度失能、重度失能的困难老年人每年分别能享受300元、400元、500元的助医、助洁、助浴等精准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留守老人、空巢老年人晚年不再孤单,定期巡访制度和助老服务解决了他们的日常关爱照顾问题。农村老年人高龄津贴城乡一体化政策,实现与城市老年人等额津贴补助,提高了农村高龄老人的生活质量。

  民生无小事,养老服务更无小事。

  我市继续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优化发展环境,激发市场活力,提高养老服务标准和水平,促进全市城乡社区养老服务健康发展,我市养老事业发展迈出新步伐。

  回首60年,一幅幅温暖的民生图景在眼前次第展开,一个个民生期盼都得到了最热切的回应,石嘴山交出了一份厚重温暖的民生答卷。

  站在续写辉煌的新起点,石嘴山将继续踏着坚毅的步伐,走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之路,在为人民群众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征程中不断前行。(记者 雷梦徐毅/文 刘宵华 赖盛龙/图)

【编辑】:倪金凤
【责任编辑】:倪金凤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