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宁夏林草70年 -> 文字头条
贺兰山的生态之变
2019-09-26 08:47:41   
2019-09-26 08:47:41    来源:宁夏新闻网

W020190910614886462420.jpg

阳光 摄


绿,贺兰山的底色


  贺兰山,不仅在地理意义上,护佑和塑造着富饶的银川平原,同时,它本身就是一座生机盎然的绿岛。不仅是自然意义上的绿岛,同时也是文化意义上的绿岛。

  在“生态先行,绿色发展”的今天,“寻绿贺兰山”系列报道,以深入的采访,人文与生态的视角,带你一起走进贺兰山,感受它的内涵与变迁。

  生态之绿

  打开网络地图,随着鼠标的拉伸,在中国地图的几何中心附近,贺兰山越来越清晰。等拉伸到一定程度,你会发现,以贺兰山为界,它东侧的宁夏平原,翠绿欲滴,生机勃勃。而西边,则是漫漫黄沙,无边无际。

  对于这一景象,热衷于户外运动的驴友“阳光”提到两个词:震撼、感恩。登了100多次贺兰山的阳光说,当看到西侧的黄沙,再扭头看东边祥和、安静的宁夏平原时,你会了解到贺兰山的伟大,更会感恩这座大山的恩赐。

W020190910614883871680.jpg

阳光 摄

  身处科研一线的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下简称贺兰山管理局)科研科科长王继飞,也有着更为具体的感触。“18亿年前,贺兰山孕育了宁夏地区最初的生命,在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像一块绿洲,一直庇护着宁夏平原。”王继飞说,贺兰山是一条重要的自然地理分界线,它以高大的山体和绵延的森林,有效阻挡了腾格里沙漠的东移和冬冷夏湿气流的南来北往,并明显地减弱了山地水土流失与洪水暴发,既涵养水源,又调节气候,是天然的生态屏障,对确保银川平原生态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贺兰山同时也是脆弱的。”王继飞说,上世纪80年代,保护区设立之前,过度放牧后光秃秃的山坡,开矿采砂后的大坑,都像一道道伤痕,裸露着贺兰山的脆弱。但贺兰山是变化的,多年来,宁夏通过设立保护区、封山育林、扩大保护区面积……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让今日的贺兰山,继续挺拔身姿,护佑着美丽新宁夏。

W020190910614887420432.jpg

记者 苏勇 摄

  文化之绿

  巍巍贺兰山,不仅本身就是自然生态中的一处绿岛,而且护佑着绿色的银川平原。同时,在千百年的历史演变过程中,它也是宁夏历史文化的一处绿岛。贺兰山汇聚了史前文明、游牧文明以及农耕文明等,也见证了这方土地上的战争与交流、和平与文明。

  “我们考证贺兰山的得名,就能得到四种不同的解释,而这每一种解释,又都包含了一段历史,一种文化,甚至一段文明。”宁夏文史专家吴忠礼早年间考证过贺兰山的得名,他说,每一种解释,都有相关史料印证,这其中大量的史料,记载着贺兰山的变化,也见证着宁夏历史文化发展演变的过程。

  吴忠礼说,贺兰山地区是我国历代王朝向北设防的一条重要防线;是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融合的场所;更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巍峨大山庇护下的美丽新宁夏,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推进中,又焕发出新的活力,贺兰山继续着文明的交融与传承,生生不息。

W020190910614878089902.jpg

记者 苏勇 摄


“不一样”的贺兰山

  贺兰山不是远处看见的样子——灰白色。户外运动爱好者“阳光”从2005年前后开始攀登贺兰山,十余年时间,他不止100次登上贺兰山;同一时间,20岁的翟昱成为贺兰山护林员,从最初的“不适应”,到如今离不开这座大山。两个人,说了同样一句话:只有走进贺兰山,你才会发现自己原先的认识多么肤浅。

  爱上了这座山

  距离第一次看到贺兰山云海已过去整整9年,但即使是坐在办公室里,“阳光”也能将当时的那种震撼和激动,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之前,从未想过能在贺兰山看见云海!”他说。

  2010年,祭敖节前一天,他和好友从南寺登贺兰山,准备第二天看日出。蒙蒙细雨中,攀登一天,他们上了贺兰山第三高峰——巴音笋布尔峰,第二天起来一看,“太壮观了,眼前云雾茫茫,云在山间流动。”“阳光”说,就像到了仙境。

W020190910614882560919.jpg

阳光 摄

  “阳光”的感受,像极了护林员翟昱决心留在贺兰山的那一瞬。“第一次在苏峪口坐缆车上山,下着小雨,云彩就在身边,触手可及,感觉自己成神仙了。”但刚到贺兰山的翟昱,不仅不像神仙般逍遥,甚至有点压抑。

  翟昱特别清楚地记得自己来到贺兰山的时间——2005年9月1日,刚入职时在贺兰山红果子管理站,那是他最煎熬的一段时间,在荒凉寂寞中,无时无刻不想着逃离。但14年后的今天,他依旧守着大山,想不出原因的翟昱笑着说,“可能是因为爱上这座山了吧!” 

  贺兰山的馈赠

  在海拔2500米以上的地方,贺兰山“换了另一幅面孔”。太阳的光亮透过茂密的青海云杉林,在半米厚的苔藓上投下影子。

  “走在这些苔藓上,就像走在一块巨大的吸了水的地毯上,很松软,特别干净。”“阳光”说,你越接近贺兰山,越会发现它的多面。相比雄伟粗犷的峻峰,苔藓上的贺兰山是内敛平和的,是松软的、翠绿的,有着阳光的味道。

W020190910614885226607.jpg

阳光 摄

  守护贺兰山的翟昱很熟悉这样的场景,他无数次走过大自然的绿毯,也深知这些苔藓和高山林带,在涵养水源、调节气候方面的重要作用。“这是贺兰山的恩赐。”翟昱说,等到下雨后,林子里湿湿的,空气特别清新,苔藓中还有各种各样的蘑菇,尤其美味的贺兰山紫蘑菇,更是大自然的馈赠。

  “阳光”和翟昱都说到一个场景:站在贺兰山顶,向西看,是漫漫黄沙,向东回头,是翠绿安详的银川平原。“贺兰山阻挡了冷风和黄沙,在顶峰时,你会更加理解它的伟大,会从心底感恩这座山。”翟昱说。

  越来越绿的山坡

  “小时候,我常去贺兰山玩,那时候东坡上能看到一条条羊肠小道,很少有草。”土生土长的银川人苏楠回忆说,早年间的那些小道都是放牧的羊群踩出来的,羊不仅吃草,还会踩断草根。翟昱当初想“逃离”的红果子,在2005年前后,依然是光秃秃的,早晨刮大风的时候,甚至连门都推不开,风停了,就是厚厚一层沙。他还记得早年间漫山遍野捡烟头的情景,那些烟头,是贺兰山脚下农家乐里的游客们扔的。

  “感觉贺兰山越来越绿了,尤其最近五六年,变化特别明显。”“阳光”说,和2005年前后做个对比,明显感觉现在贺兰山的雨水多了,很多以前光秃秃的山坡,开始有树木生长了。他说,生态保护好了,树木就变多了,雨水自然也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苏楠也经常进山,他看到原先光秃的山坡,逐渐披上了植被;“阳光”曾经走过的洪积扇戈壁,如今已是勃勃生机的葡萄园;翟昱待过的红果子,也长出了酸枣树……走进贺兰山,你会发现它变得越来越绿了。

  让一切自然生长

  “贺兰山里应该有大型动物。”“阳光”信誓旦旦地说,两个月前,他还见过野兽吃掉的鹿和岩羊。很多次爬山的时候,他和朋友也会看到自然脱落的鹿角。“阳光”确信,贺兰山的动植物种类和规模,扩大了很多。他的依据,是今年拍到了文冠果和野葡萄。“可能之前也有,但是我没拍到过。”“阳光”说,这不是偶遇,是日益向好的生态给他的必然展示。

W020190910614889105411.jpg

阳光 摄

  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料显示,近年来在保护区陆续发现了脊椎动物宁夏新纪录种王锦蛇,苔藓植物中国新记录种条纹细丛藓、幽美真藓、镰叶灰藓,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裸果木等。这些发现,让翟昱也很兴奋。

  “有时候我会问自己,我守了这么多年的贺兰山,守的是啥?”翟昱说,去年秋天,他在一条沟里找到了答案。当时进沟之后,整个沟都是红色的,酸枣树林的果实染红了山沟,那一瞬间,翟昱说,让一切很自然的生长,这就是他守着这座山的意义。(据《银川晚报》 刘旭卓/文

【编辑】:杨洲
【责任编辑】:张海燕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