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19 -> 宁夏“三大战略”实施两周年 -> 我在现场
黄花“少女”养成记
2019-08-27 10:43:21   来源:宁夏日报

  “跑过千万家,不如跑一家!”今年8月下旬,福建客商王雄来到吴忠市红寺堡区考察黄花菜产业时,当一条条肉厚角长、根条直顺的黄花干菜映入眼帘时,他不由发出“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慨。

  多年来,王雄一直致力于在全国范围内“网罗”优质黄花菜,结果却总是差强人意。这位执着的客商兜兜转转,“众里寻她千百度”,终于在红寺堡区遇到“心仪”的黄花“女”!

  目前,王雄正与红寺堡区各黄花菜种植企业负责人展开积极对接,谋划着让更多的红寺堡优质黄花菜“飞入更多百姓家”。

1.jpg

发展黄花菜产业,红寺堡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记者 杨之汀 摄

  “天生丽质” 赢在起跑线上

  “绿色产品、零农残、富硒,这里的黄花菜品质先天就好。”8月26日,宁夏富阳工贸集团红寺堡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杨生明说,行走全国黄花菜市场,无论面对何地客商,他的底气一直都很足。

  红寺堡区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光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土壤无污染、硒元素含量高,探明富硒土地面积13.68万亩(富硒耕地面积6.22万亩),富硒地层厚度达200厘米以上,加之冬季寒冷漫长,夏热短、秋凉早,日照充足、光能丰富、昼夜温差大,干旱少雨,是种植黄花菜的绝佳地区。

  “过去,红寺堡就是一片荒漠,才开发20多年,土壤很干净,种出的黄花菜当然很绿色。” 杨生明感叹,红寺堡就是发展黄花菜的一块优质处女地,其他黄花菜产区很难具备这一优势。

  作为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基地,红寺堡拥有绿色、无污染的气候地理条件,生产的黄花菜苗大苔繁、肉厚角长,特别是具备油性大、富硒含量高和无霉变、无杂质、无虫蛀等特性,无论品相还是品质均得到了业界专家和消费者的广泛好评。

  近年来,红寺堡陆续获得“中国黄花菜明星产区”“智慧农业富硒黄花菜示范基地”等荣誉称号。

  大自然赋予的先天发展优势,成为红寺堡黄花菜“PK”其他产区黄花菜的有力核心竞争力。

  2019年,红寺堡黄花种植面积达8万亩,收获干菜约3800吨,每公斤售价约30元左右,引来福建、湖南等多地客商蜂拥采购,目前已累计销售1000吨。

  “剩下的2800吨,集中在合作社、种植大户及农业公司手中,他们没有马上卖,是想再等一等,图着卖个好价钱。”杨生明说。

  政府扶持 胜在奋进途中

  依托突出的自然资源禀赋,近年来红寺堡区政府出台一系列利好政策,力争将“小黄花”做成大产业。

  强化政策引导,出台《红寺堡区促进农业产业融合发展政策扶持意见》等政策文件,加大对黄花菜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的支持力度。统筹整合农业产业融合发展资金2000万元,对发展高效节水项目和集中连片种植2000亩以上的村,一次性补贴800元/亩;对自建、流转土地或订单种植黄花菜5000亩以上,带动农户200户以上的,一次性以奖代补150万元;对打造一个公共品牌的补贴100万元,在本地建设产地集配中心7000平方米以上,一次性补助100万元。制定扶持标准化合作组织保价收购、加工和销售黄花鲜菜政策措施,“以奖代补”给予相应扶持,促进黄花菜产业长远发展。

  注重技术攻关,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进度。积极争取中国农业大学、宁夏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在红寺堡区建立博士站、中部干旱带黄花菜试验示范点,建成4个科研示范基地,开展黄花菜试验、示范、推广等科研攻关,培养了一批经验丰富的黄花菜种植技术推广队伍。2018年,红寺堡区联合北京春秋思源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红寺堡产区黄花菜为样本,开展实验研究,并出版了《黄花菜种植技术》,为群众科学种植、加工黄花菜提供了专业理论指导。

  延伸产业链条,着力抓实产业扶贫,力促产业振兴。采取“农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市场”模式,多轮驱动,利益联动。建成黄花菜专业合作社12家,引导建立新型经营主体、种植大户165家。加大对黄花菜加工销售环节的扶持力度,引导农业经营主体以不低于4元/公斤的市场价格收购农户鲜菜,对企业、合作社配置黄花菜托盘和塑料筐、储藏冷库、烘干设备、晾晒场给予资金补助。

  各方全力扶持,红寺堡黄花菜产业胜在奋进途中。

  干部真抓实干 产业异军突起

  近年来,在推进黄花菜产业发展进程中,红寺堡涌现出不少担当有为的干部,他们在产业配套、项目补贴、品牌打造、产品销售等方面持续发力,将黄花菜产业扶上马后,送了一程又一程。

  太阳山镇目前拥有黄花菜2.6万亩,跻身红寺堡各乡镇榜首。

  除了广袤的黄花菜“版图”,太阳山镇还拥有一个亮堂的“黄花广场”,广场上矗立着一尊汉白玉雕塑“黄花姑娘”,她左臂托腮,右手提着一篮黄花菜,坐于青石上向远方静静眺望……

  漫步于太阳山镇,除了能感受到如火如荼的黄花产业,还能感受到浓郁的“黄花文化”。

  从产业到文化,离不开一位"黄花书记"的辛勤耕耘。

  2015年年初,杨云上任太阳山镇党委书记时,全镇不足百亩黄花菜,然而每亩利润动辄四五千元,远胜玉米等传统作物。察觉到“小黄花”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后,杨云奔赴湖南、陕西等黄花菜规模产区深入考察。

  “取经”归来后,杨云以发展富硒黄花菜产业推动当地脱贫攻坚,通过争取项目扶持,培育黄花菜新型经营主体36家,培养购销商贩1000余名。建设100吨级冷库10个、25吨级冷库4个、1.5吨级烘干设备5台,新建集体黄花菜晾晒场地30处,免费发放晾晒布匹18万平方米、晾晒托盘16万个,从而提升了加工效率,保障了菜品质量,促进了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目前,太阳山镇共种植黄花菜2.6万亩,人均黄花菜收入达500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63元,以兴民村黄花菜为代表的红寺堡黄花菜荣获“全国百种特色优质农产品”等荣誉。

  目前,红寺堡黄花菜综合产值达到3.2亿元,占全年农业总产值的31%,成为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黄金菜”。

  自种利润丰厚 务工收入不菲

  大河乡龙兴村近日的黄花菜已经采摘完毕,菜地恢复了昔日的宁静。忙碌渐消,村民们开始掰起手指计算着今年的收成。

  “纯收入能有20多万元。”该村党支部书记黑茂林估摸着自家收成说。

  2016年,黑茂林在太阳山镇兴民村担任第一书记,被那里方兴未艾的黄花菜产业所吸引,产生了要将这一产业引入老家庄子的想法。

  然而,当黑茂林返村动员种植这一“黄金菜”时,乡亲们却一时接受不了,他们只相信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当年,黑茂林和几名村干部带头种下100多亩黄花菜。

  作为多年生作物,黄花菜种植当年并不产生收益。那一年,尽管政府每亩补助100元钱,黑茂林依然倒贴了3万多块钱。

  2017年,黑茂林的黄花菜开始盈利,每亩纯收入超过1500元钱。

  见此,乡亲们心动了。目前全村黄花菜种植户已发展到189户,占到全村总户数的1/3,黄花菜种植面积达3180亩。

  作为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黄花菜在种植、采摘、晾晒过程中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这又为红寺堡创造了大量的劳务就业机会。

  在今年的黄花菜采摘季中,龙兴村共雇佣采摘工3000人次左右。

  “采摘一斤黄花菜,人工费就要1元。”黑茂林说,个别熟练工一天的采摘收入就高达200元,而整个黄花菜采摘周期长达40天。

  今年,宁夏富阳工贸集团红寺堡农林科技有限公司种有1100亩黄花菜,仅各项人工工资就支付了81万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就业扶贫基地”。

  2018年,红寺堡借助黄花菜产业转移就业1.65万人,实现劳务创收7750万元。

  创建知名品牌 拓宽销售渠道

  尽管乡亲们靠着发展黄花菜产业逐渐发了家,黑茂林内心依然存在一些遗憾。

  “我们村的黄花菜虽好,但是没有自己的牌子,卖不上高价呀!”黑茂林告诉记者,龙兴村的黄花菜晾干后,就直接卖给收购商,简单包装贴上人家的牌子后,1公斤的货品就能卖到100元钱,是收购价的1倍。

  红寺堡决心不再让这样的产业继续尴尬下去。

  注重品牌创建,打造黄花菜明星产区。持续开展黄花菜绿色认证和地理标志认证工作,完成黄花菜有机认证、“SC”认证和追溯体系建设。申请注册黄花菜蒸煮加工专利技术,指导合作社对黄花菜产品包装进行设计,注册“塞上阳光”红寺堡富硒黄花菜公共品牌和“兴茗萱”“鲁家窑”“针玉”“翼侬富硒”等4个商标。出台质量品牌发展扶持政策,对创建国家、自治区级名优产品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的政策奖补;对创建无公害、绿色、有机认证的农产品分别给予2万元、3万元的政策奖补。

  拓宽销售渠道,着力提升富硒黄花菜品牌美誉度。红寺堡积极参加黄花菜产业论坛、产品展销等活动,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在全国重点城市开展富硒黄花菜产品展销、宣传及推介等活动,新型经营主体参与推介活动,给予差旅费、展位费和宣传费等方面补助,进一步提升黄花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和收益率。加强与福建省德化县在黄花菜种植、加工、销售方面的合作,逐步提高黄花菜产业附加值。在提高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的基础上,着力提高小包装、精品包装、礼品包装的销售比例。2018年在央视七套《每日农经》栏目推介红寺堡产区黄花菜,现场获得意向订单71.7万公斤。

  不久前,龙兴村成功注册了自己的黄花菜商标。“以后要专心做好自己的牌子,让黄花菜带给乡亲们更多的红利。”黑茂林对未来充满信心。

  预计到2020年,红寺堡黄花菜种植面积将达10万亩,年产黄花鲜菜17万吨,届时将释放出更多产业红利。

  红寺堡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经过一系列品牌打造及市场推介,红寺堡黄花菜将完成从“养在深闺人不识”到“天下谁人不识君”的蜕变。(记者 杜晓星 苏峰 蒲利宏)  

<p>  发展黄花菜产业,红寺堡自然气候条件得天独厚。 本报记者 杨之汀 摄</p>

黄花菜丰收季。通讯员 王锐 摄  

晾晒黄花菜。通讯员 王锐 摄

采摘黄花菜。 通讯员 王锐 摄

客商收购黄花菜。记者 杜晓星 摄

又是一个丰收年。记者 杨之汀 摄

黄花菜产业发展渐成规模。通讯员 王锐 摄 

【编辑】:张海燕
【责任编辑】:李静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