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办理各类申请事项361项,完成企业投资项目备案23件、政府投资项目审批4件……中卫工业园区基本实现“园区的事园内办、企业的事园区办”。
“为创新园区投融资机制,中卫市将今年4月成立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作为中卫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及投融资平台。”8月2日,中卫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高新集团成立后,园区通过项目委托、打捆包装、银企合作、产业跟投等方式,力促公司实体化运作。目前,高新集团已协议引进投资230亿元,为园区发展引入了“源头活水”。
这,只是我区开发区改革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撤销合并了11家开发区,开发区亩均产值由2017年的39.4万元提高到99.8万元,提高了1.5倍;亩均税收由2017年的1.2万元提高到5.2万元,提高了3.3倍,园区小散乱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面貌焕然一新。
“我们建立了‘管委会+公司’运行机制。”银川经开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管委会作为经开区的管理机构,承担政策制定、发展规划、行政审批、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等;直属公司作为经开区建设发展的市场主体,承担经开区的资金筹集、项目管理、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化服务等。
该模式运行以来,直属公司通过设立专项基金的方式,采取引投、跟投等方式,发挥国有资产在培育产业、扶持企业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融资渠道进一步畅通,重大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目前,经开区已基本形成以隆基股份单晶硅材料为代表的光伏材料、以汉尧石墨烯新材料为代表的导电材料、以银和大尺寸半导体硅片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以天通银厦蓝宝石为代表的蓝宝石材料以及镁合金五大新材料产业。
“全区开发区整合优化为23家,市分管领导或县(区)主要领导兼任园区党工委书记,实现统筹规划、一体化发展,探索开展了“管委会+公司”的运营模式。”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改革明确了各开发区的发展方向,理顺了开发区的财政管理体制。
目前,宁东基地、银川经开区、中卫工业园区、太阳山开发区等均成立了园区投资公司、建设公司、担保公司等法人主体。其中,宁东基地成立开发投资有限公司等法人主体,分别在股权投资、基金投资、产业投资、融资担保、科技研发平台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深度参与园区建设运营。
宁东基地探索“管委会+平台公司”运营模式、“管委会+专业化机构”经济管理模式、“管委会+扩权镇”社会事务管理模式,将运营职能交由专业化公司承担,并在编制外自主设立专业化机构,采取市场化选聘方式引进专业化人才,推动产业向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隆德工业园区引入工业地产企业,用企业资本建设园区标准化厂房,为入驻厂商提供全方位配套服务。
“通过动态调整的简政放权、项目审批服务代办等举措,全区开发区行政服务效能进一步提高,营商环境更加优化,行政效能有了新提升。”自治区工业和信息化厅园区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区将37项市县级经济管理权限下放到园区,7家开发区建立了一站式行政审批服务大厅,其他开发区均建立了“一站式”领办代办窗口,为企业提供“店小二”“保姆式”服务。
经改革和市场化探索,开发区汇聚了产业发展新动能。2019年,全区23家开发区共实现工业总产值3311.8亿元,10家园区产值过百亿元。开发区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925户,占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的77.9%,对全区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为73.1%;实现利润106.7亿元,占全区工业利润总额的48.9%;实现税收127.1亿元,占全区工业税收89.3%。(记者 丁建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