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下午,天气晴好,风吹得稍微有些冷。
多久没呼吸到外面的新鲜空气了?史某拎着随身用品,和医生一起从医院结核门诊大楼里走了出来。
宁夏首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患者治愈出院。
走在一旁的,是参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专家诊疗组副组长、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呼吸与危重症科主任郑西卫,他温和地叮嘱:“你的病情恢复得很好,不要担心,后续有什么情况,随时与我们联系。另外也要积极调整心态,回去多和朋友、亲属联系,告诉大家你的病已经治好了!”
史某不停地点头。
“患者挥挥手吧!”早已等候多时的媒体喊道。
史某看看瞄准自己的“长枪短炮”,有点紧张,他深吸一口气,扬了扬手臂。
作为宁夏首例确诊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也是首例治愈出院的患者,史某此刻必定是媒体关注的焦点。
“首先,我要感谢党,感谢习主席的英明决策。其次,是感谢自治区党委、政府的精心部署。接着,我要感谢医护工作者的精准救治和精心照顾。最后,还要感谢社区对我们的帮助。通过这件事,我认为坚定信念,相信国家,相信政府,做好个人防护,这个病是可防可治的!”史某一口气说完。
一旁的护士却已是满眼含泪,赶忙催促道:“你妈妈很担心你,她又不好来接你。快上车吧,你穿得太单薄了,早点回家吧!”
这是宁夏抗击疫情战斗中的动人一幕。
让我们来听听救治一线医生们的讲述。
为了不影响医护人员的正常工作,记者只能在清洁区,隔着玻璃窗,通过对讲机对救治一线的医护人员进行采访。记者 马楠 摄
下午刚开完会,晚上就来了疑似患者
见证人:自治区人民医院感染疾病科医生王海燕
1月19日下午,医院中层以上干部开了个会,传达学习国家关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控工作指示精神。我记得,开完会都18时多了,领导要求第二天在全院传达学习。
其实,作为感染科医生,对这个事件非常敏感,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看新闻、自学,掌握了一些情况。只是没想到,没等到第二天,患者就来了。
当天晚上,西夏分院的急诊科就向我们院本部上报了一例患者。那边的医生关注到了疫情报道的新闻,接待患者后,非常警惕,立即汇报说,西夏分院没有留观室,也没有感染科,无法采取隔离治疗措施,希望转院至院本部进行救治。
王海燕在感染疾病科病房为患者做检查。(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晚上20时40分,病人已经被转送到我们感染疾病科的楼下。我赶紧跑下楼,害怕他们不知道这个疾病的传染性,走到清洁区去了。等我引着患者从专用通道上楼做检查时,我们科的季伟主任已经赶到了医院。我们把病区最西头的病房腾出来,给这位患者安排了个单间,同时与其他患者之间隔了一间空病房。后来,又把他单独安排到2楼,同时迅速调整医护人员排班,由我和其他5名已经接触了这位患者的医生、护士专职负责这次疫情诊疗工作。
为了及时开展救治,也为避免造成更大范围的传染,我给患者手写了一张住院证明,医院给他开设绿色通道,病人和家属脚步都没有挪动过,住院的一切手续都已安排妥当。
21时40分,医院组织专家查房,讨论病例,高度怀疑这位患者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按照专家意见,我们给患者使用了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第二天一早,我们就通知自治区疾控中心采样检测。1月20日晚上,得到疾控部门的通报,患者核酸检测呈阳性。1月22日,国家疾控中心复核后,通报这是宁夏首例确诊病例。
在我们医院住院期间,患者症状平稳,有间断的发热、干咳、肺部感染,但没有明显的胸闷气短及乏力的症状。表面看去,就是个普通的年轻小伙子。他甚至觉得自己没什么事儿。
倒是他父亲,情绪激动,不停地说,“我儿子怎么会得这种病,是不是搞错了”“我孩子这么优秀,一定要治好他!”患者家属的心情我们都理解,可疾病不会挑人。
中间有个小插曲:1月19日晚,当患者转到我们医院时,患者家属还不太情愿,觉得在家门口的西夏区医院看病更方便。后来在我的劝说下,才在住院通知书上签了字。
在这段特殊的时期,谁都会慌神吧。患者住院后,一直拿着手机看,估计也在网上查到了很多关于这个疾病的情况。有那么几天,他时而说自己胸闷气短,时而又说没有。我感觉,是外界对于疾病的有些说法让他过于紧张。因为我观察到他的心电图、心率、说话的语速、精神状态,都没有出现呼吸衰竭的倾向。有一次,我发现他在跟孩子视频聊天,就过去跟他唠几句。“宝宝挺可爱的!”一提起孩子,他的心情就好了很多,也乐意跟我们多聊几句。看到他分散了对病情的注意力,于是我又问他:“戴着N95口罩,感觉难受不难受?”他说:“不难受,还挺舒服的。”其实N95口罩防护性虽然强,但是透气性不好,我们平时戴着这种口罩说话,说个三五分钟,都会觉得呼吸费力。他说感觉不难受,那呼吸道肯定没问题。可他却说:“我说话多的时候就觉得胸闷气短。”我鼓励他说:“放心吧,你这个病,从症状表现来看是比较轻的,肯定是会治愈的!”
有段时间,外界对他的评论较多。估计他也在网上看到了些什么,情绪有点低落。偶尔说几句话,声音很低,有点回避别人的眼神。
但这些天里,我也一直在想,为什么他能治好呢?一方面,当然是因为他年轻,没有基础性疾病,抵抗力强。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他就医非常及时,几乎是在发现自己有症状的第一时间就去了医院。包括他的父亲,起初也怀疑过医生,但,是他把儿子从机场接回来后,又在2个小时之内送到医院里。和其他隐瞒自己的接触史、旅居史,或者对自身症状表现毫不在意的人比起来,他是最有就医意识的。虽然他是宁夏第一个确诊的病例,但他也很快治愈了。
作为接诊过他的医生,我们为他感到由衷地高兴。
“红区”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见证人: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呼吸一科副主任邱蕾、主治医师杨旭雯
2月3日下午,就在史某出院的前2个小时,邱蕾、杨旭雯等30名医护人员撤出了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区。
“他们太辛苦了,这14天来,他们一直待在隔离病区里面,高强度工作。如果再待下去,被感染的风险会很大。”该院医务科负责人说。按照有关要求,自治区卫生健康委从各级医疗机构抽调医护人员,接替他们进入隔离病区继续开展诊疗工作。每隔14天,就会有新的梯队顶上,直到疫情救治工作全部结束。
每天,专家诊疗组都要对每一位确诊患者进行会诊,做到一人一策、精准施治。
“那个小伙子呀,一直挺平稳的。”邱蕾说。
这14天里,邱蕾负责接转患者,每个转至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的确诊病例、疑似病例都要由她负责转送至医院的隔离病房。
杨旭雯是这次参与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隔离病区诊疗工作的医生。她对史某的印象和邱蕾一样:患者状态平稳,比较淡定。“有时候他会拿着手机跟家人聊天,有时候在病区的走廊里晒太阳。”
外界人都传言,隔离病房是“红区”,这个字眼,沉甸甸地压在人们心头。
杨旭雯告诉记者,这里的患者,除了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活动受限,其他的,跟普通病房的患者并没有太大差别。“为了避免交叉感染,病人之间不能相互走动。除此之外,吃饭、睡觉、玩手机、打电话,都不受限制。”
而这里面的确诊患者,也没有想象中可怕。他们中的一些人没有明显的症状,有的甚至不发烧、不咳嗽,没有任何不良反应。
刚住进隔离病房的时候,患者们普遍感到焦虑。有时候早上抽血,下午交班时,他们就迫不及待地要询问医生,“我的化验结果是什么?”“我的病情怎么样?”对于每位患者的询问,杨旭雯和同事们都给予了耐心解答。“必须及时给患者反馈,包括检查结果是什么、专家的会诊意见是什么,都要解释给他们听,有时候他们开着视频电话,那我们就会让电话那边的家属一起听。换位思考,面对一种未知的病毒,只有及时了解自己的症状,才能更有信心战胜它。”
杨旭雯告诉记者,有个轻症转重症的患者,当得知自己的病情恶化后,精神高度紧张。即使医护人员告诉他,他所在的重症监护病房里,有摄像头24小时对着他,医生随时可以观察到他的病情变化,他还是十分紧张,只要发觉身边没有医生,就非常担心。他甚至紧张得不敢喝水,不敢上厕所。“从仪器监测情况来看,他的血氧挺高的,正常的活动并不受影响,但是他总说自己呼吸急促,感觉不舒服,不敢下床,于是我们只好给他安排了坐便器帮助他在床边大小便;给他配备了对讲机,随时可以呼叫医生。”
“相比之下,第一例确诊的患者精神状态很好,他住进来最早,也了解了很多情况,他一直确信自己会治愈。”
首例病例对宁夏战“疫”的两个启示
见证人:专家诊疗组组长、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副院长周玮
随着确诊患者增多,专家诊疗组的工作量日渐增大,周玮整天忙个不停。2月6日中午接受记者采访时,周玮还在准备下午的专家会诊。
“专家诊疗组对每位患者的病例都要进行深入研讨分析,一个人一个诊疗方案,精准施治,才能确保诊疗效果。”
对于首例确诊患者,周玮印象最深刻的,是对其病情严重程度的评估比较难把握。
“一开始,专家组对他是否确定为重症患者有争议。按照病情来看:患者病情平稳,参照国家最新诊疗方案,他应该属于普通型病例了,但当时国家印发的第三版诊疗方案里,发烧、CT显示病灶扩大,算得上是重症。那也是我们第一例见这样的病人。”
患者症状表现并不明显,但CT显示肺部病灶扩大,如果当做普通病人施治,万一病情恶化了怎么办?
周玮决定向国内呼吸病病学的同仁们取经。他的第一个电话就打给了湖北省参加疫情诊疗工作的呼吸病学专家,得知湖北省一些患者也存在症状改善但病灶增大的情况,且有些症状不明显的患者病情却急转直下,甚至出现死亡病例的情况,周玮立即和专家诊疗组商议,决定将史某转为重症患者进行治疗。
“通过这个患者,我们才开始认识到,这个疾病和过去的SARS是不一样的。即使临床症状有改善,但病灶仍会扩大。千万不能掉以轻心!因此,及时发现重症患者,及早采取干预措施,这是减少该病病死率的非常重要的一步。”
因为干预及时,目前,收治的重症患者中,已有4例由重症转为了普通型。
“首例治愈患者给我们的第二个启示,是要及时采取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周玮表示,在史某的救治过程中,虽然排查出50多名密切接触者,但由于其就医及时,密接人员中并没有发现确诊病例或疑似病例。
“按照当前疾病传播的自然规律来看,我们采取措施、加强防控是积极有效的,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反应迅速,指挥有力,有效控制了疫情蔓延。但同时,老百姓还是要提高防控意识,全民行动起来,能不出门就不出门,少去人员密集的地方,疫情才能有效控制住。”
患者背后,是多少白衣战士的舍身战斗
见证人:记者
周玮最近很忙,目前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已收治40例确诊病例,专家组每天光查房就得用一上午时间,下午还要对病例进行逐一讨论。晚上要进行远程诊疗,帮助基层筛查疑似病例。
“专家已经不够用了。我建议自治区卫生健康委成立一个疫情病例筛查专家组,专门指导各市对可疑病例进行筛查、分层。把可能性很大的疑似病例和可能性较小的可疑病例全部放在一起是有风险的,必须尽快把他们分开。”
疫情当前,每位医者自觉肩负起重担,全力以赴与时间赛跑、与病魔斗争。
“每天做梦都梦见在接诊病人。”王海燕说。自从1月19日起,她就再也没回过家。按照医院的安排,她进入了隔离状态,3名医生和3名护士,轮班接待疑似患者和确诊病例。
“我们科室经历过甲流、乙脑、麻疹、诺如病毒,对于传染性疾病的处置有一定的经验。而接诊这种患者,不宜频繁换人,会增加病毒传播的风险,所以我们必须坚守岗位。”
白天会诊,晚上,专家诊疗组还要进行远程诊断,帮助基层医疗机构筛查可疑病例。
对于自治区第四人民医院救治一线的医生、护士们来说,这种风险和奉献,似乎已成家常便饭。
邱蕾有2个孩子,一个8岁,一个3岁。就在前几天,她的小儿子给她打电话:“妈妈,你咋还不回来?”
她故作淡定地说:“妈妈去上班了。等妈妈忙完就回去陪你!”
挂掉电话,她的手都在颤。这是一种未知的病毒,尽管说起来云淡风轻,可谁又不害怕呢?可即使心里害怕,她还是冲在了最前线。“我们科的人全上了一线。主任天天在里面待着。高年资的护士、护士长也全部进了隔离病房。安排好医生每4个小时一换班,可忙起来4个小时根本出不来,有的时候一忙就是6个小时。”邱蕾说。
“在隔离病房的护士们更辛苦,每天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隔离病房奔走,满身大汗也不能擦一下,戴着3层橡胶手套,采血、扎针全凭经验,还不能出错。他们比医生在里面工作的时间更久,更劳累,背负的也更多。”
护士殷丽的父亲患有肺癌,由于工作忙,殷丽只给父亲送过两次饭。春节前,殷丽加班加点上班,本想这样春节期间就可以多休几天假,好好陪陪父亲。谁知疫情来袭,医院的一个电话,她便义无反顾回到了护理工作岗位。她没想到,这次却成了与父亲的永别。
1月28日,护士杨波的父亲突遭车祸腰部重伤被紧急送往医院,家人知道杨波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区对确诊患者开展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为了让她安心工作,就悄悄隐瞒了消息。当知道父亲出事后,杨波在病房里泣不成声。可直到现在,由于战“疫”需要,她还没能赶到父亲身边尽孝。
“在这种大事面前,谁都没有怨言,都在坚守一线。”杨旭雯说,“其实多年来,我们是被边缘化的一群人,一提起我们是传染病医院的医生,很多人都唯恐避之不及。可我们知道身上背负的责任,更明白,这种时刻,群众需要我们,只要疫情不散,我们不退!”(记者 尚陵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