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工作很忙,等疫情过去,一定给你买最漂亮的风筝。”“爸爸,我记得你上次就是这么说的呀。”3月6日11时,微信提示音响起,杜威顾不上打字,简单地粘贴复制上一次发给儿子的信息,他再次点击发送,“我也记不清这是第几次拒绝儿子的请求,说实话心里也酸酸的,毕竟孩子还小,但社区是防控的重要环节,工作时间我们决不能三心二意”。
今年37岁的杜威是自治区煤炭地质勘查院的一名普通党员,2月2日,他主动申请加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在银川市金凤区湖畔嘉苑社区,一件红马甲,一辆电动车,就是杜威的标配,战斗在疫情防控一线,他已经坚持了一个多月。湖畔嘉苑社区有住户8000余户、20000多人,战“疫”前期,只有9个社区工作人员和3个志愿者,来到社区的第一天,杜威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请您出示出入证,请您扫码,你们车里几个人,进小区只能一车一人……”每天7时多,杜威准时来到指定的负责区域,不厌其烦地询问出入社区的每一个人,并在登记簿上详细记录。此外,他还负责张贴宣传海报,为社区居民测量体温,向他们宣传防疫知识,对未正确佩戴口罩的居民及时进行纠正。
在湖畔嘉苑社区,杜威既是“守门员”、清洁工,也是消毒员、监测员、登记员……工作期间,他根据自己的工作经验,提炼出了一套工作经验,即“123”工作法。“1”就是指身边放着一个登记本,“2”是手里拿着两样物品(测温计和酒精),“3”是嘴边挂着3句话(家里有没有从疫区回来的人,家庭成员有没有去过疫区的,有没有听说过身边的人去过疫区)。这套“123”工作法,在湖畔嘉苑社区汇集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疫情防控合力,让杜威逐渐成为群众依靠的“主心骨”。
“在基层工作人手很紧张,每一个人都身兼数职,有啥干啥,的确很辛苦,但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收获,只要穿上‘红马甲’,我们就是一个‘战士’,就是要坚持到最后,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杜威说。(记者 王 刚 实习生 徐嘉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