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寂寥许久的黄土高原重新缤纷芳菲起来。
站在固原市原州区马渠林场高处俯瞰,一望无际的柠条迎风绽放,花朵金黄艳丽,像一个个铃铛挂满枝条,在风中摇曳。周边的农田、村庄安静地躺在柠条林中“休憩”。
林场场部位于一个沟底。17年前,记者曾到这里采访过。当时,这里乡政府撤并不久,但中学、医院、电管站还在,还有一条不到50米长的街道,有两家小卖部,是当地最热闹的地方。如今,只剩下在马渠中学原址上建立起来的林场场部。
那时,马渠沟流域还是坡耕地,二牛抬杠耕田,小麦亩产不足100公斤。旱季,粮食干枯没有生机;雨季,水土流失土地成了沟壕,群众日子过得紧巴巴。
马渠林场山桃。
2013年5月,马渠村、高台村、长壕村等村村民全部移民搬迁,方圆15万亩荒地几无人烟。原州区在此设林场,负责移民迁出区的生态恢复。从此,“誓为荒坡披绿纱,终待青山秀水现”也成为马渠林场人的奋斗目标和梦想。
十多年过去,曾经的荒山悄悄发生着绿色嬗变。
“本土选育的柠条,俗名毛条,耐寒耐旱、适应性强,不用人工干预,自然降水就可以维持生长……”马渠林场场长何万里给记者科普柠条的同时,一口气列出刺槐、山桃、山杏等多个乡土树种,它们都是防风固沙的“当家花旦”。
在树种选择上,同时尝试种植樟子松、云杉、油松等高品质经济林。2016年实施项目工程管理,划分9个标段,“黄土高原综合治理”和“三北防护林工程”整地造林2.5万亩,主要栽培树种有樟子松、丁香、刺槐、文冠果等。更令人叹服的是,他们还在干旱的荒山试种成功12000株山楂树和240亩红梅杏,以及550亩经济价值较高的新疆小红杏。
2022年,林场荒山整地造林3万多亩;2023年荒山整地造林2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沙狐、苍鹰、秃鹫、红腹锦鸡等野生动物在这里“安家”,以前难以存活的樟子松、云杉等树种也能茁壮生长。林场周边,因植树形成的小气候有效调节了温度、湿度,一幅生态宜居新画卷正在固原东部山区徐徐展开。
马渠林场职工在种树。
令人赞叹的不仅是林场的蓬勃生机,还有林场守护者们的动人故事。
建立初期的马渠林场条件异常艰苦,大山里接收不到通讯信号,没有通往山外的公路,路面坑洼不平,遇上雨天,车辆无法通行。米面油、蔬菜和日用品都要到20公里外的乡镇购买。
造林不易,护林更难。每逢春节、清明节,针对附近群众进山上坟祭祖的习俗,何万里和同事们坚持全天候守护林场,劝阻群众带火烛上山,不要在林区使用明火,谨防火灾发生。
危险的来临总是意想不到。2013年农历大年三十中午12时许,林场接到火情报告。
13人紧急出动,驱车30公里,步行8公里,终于赶到火场,火势很大,过火面积数百亩。“注意3人一组,不要掉队!”眼看夜幕降临,队员们互相提醒注意安全。晚上灭火非常危险,最怕不小心失足掉进深沟和被杂草覆盖的荒废水窖,深山里手机没信号,一旦失联后果不堪设想。大家一边灭火一边喊着小组成员的名字,一直奋战到凌晨2时,才将山火扑灭。
如今,马渠林场实行全天候巡逻,通过天眼电子系统视频监控,全方位地监控林场15万亩的森林草原覆盖区域。从秋冬防火期节气开始,严控进入林场的人员,严防野外用火安全。近年来,群众防护意识不断增强,再未发生过一起火灾。
林区防火不松懈。
夏有暴晒、冬有严寒,一年四季单一而枯燥的工作内容,挑战着每位林场人的耐心和毅力。长时间的高强度巡查,让不少人患上了腰腿病,常年的无规律饮食,也使大家饱受胃病困扰。因为常常独自出没在荒郊野岭,人们给他们编了个顺口溜:“远看是个放羊的,走近才知道是个护林的。”
何万里在植树。
今年48岁的何万里是一位“林二代”,父亲在原州区林业局工作了一辈子,他也在沈家河园艺场度过了自己的童年时光。从那时起他就喜欢上了广阔的林地,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深厚的感情。转眼间,何万里已经在这里工作了11年,每年大约有320天工作生活在林场,在他看来,“只有偏远的林场,没有荒凉的人生”。
目前,林场仅有7名护林员,平均年龄53岁,守护着15万亩林场。“十多年后,这里将会是原州区的又一片大树林,一座美丽的后花园,就是宁夏的塞罕坝。”这是马渠林场人的壮志,也是躬耕荒山的动力。(宁夏日报记者 李志廷/文 图片由受访单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