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 媒体聚焦
红瑞村:把致富梦想照进现实
2021-07-23 15:58:57   
2021-07-23 15:58:57    来源:石嘴山市新闻传媒中心

  2011年至2012年,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分批集中安置了“十一五”“十二五”时期固原市西吉县11个乡镇、22个行政村、34个自然村的易地搬迁生态移民,共计1880户9594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909户5103人。

  在石嘴山倾全市之力的帮扶下,在建档立卡贫困户的不懈奋斗下,如今的红瑞村实现了全部脱贫。村民们带着脱贫致富的新希望,奔向美好生活的步伐更加铿锵有力。

  77岁的马孝明和79岁的马凤花是一对孤寡老人,膝下无儿无女,相携走过了大半辈子。在西吉时,老两口守着几亩薄田,靠天吃饭,日子过得十分艰难。2012年,生态移民搬迁号角吹响,老两口随着易地搬迁的“大军”搬到了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有了一方小院和一个温暖的家。

  去年,对口帮扶单位又给老人的房间里铺了瓷砖、吊了顶;担心他们腿脚不便,政府又用平整厚实的新砖给老人重新铺了院子。“党的政策好,给家里收拾得这么好,让我们老两口生活有保障。”马凤花掰着手指头算了算,按照相关政策,老两口每年有“五保”费、养老金、土地承包费、2.5亩土地粮食直补、残疾人补贴(马凤花单眼失明,属三级残疾)等各项福利待遇,林林总总算下来,老两口平均每人每年能拿到1万元左右的补贴。

  每天,红瑞村的马兰都会早早起床为家人做早饭,吃完早饭将孩子送到学校上学后,便到家门口的企业上班。她不仅照顾到了家人的一日三餐,享受着一家团聚的幸福,而且挣到了工资。

  “以前在外面打零工,起早贪黑不说,孩子也照顾不上。现在好了,在家门口上班不但能照顾孩子,而且工资也比在外面打工挣得多。”马兰心中的喜悦溢于言表。

  马兰眼中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家门口的扶贫车间。50多名妇女和马兰一样,走进厂房制作服装,实现家门口就业。在红瑞村,共有扶贫车间、肉牛养殖园区、肉鸽养殖基地、鹌鹑养殖基地等5个扶贫产业基地,带动就业1200余人。

  “我对家门口这份工作期待已久了。”2012年,马兰从西吉搬迁到红瑞村,先是在银川打工,结婚生子后就一直在家带孩子。得知家门口要建服装加工厂,她早早就去报了名,并参加了培训。现在孩子上学了,她也从员工干到了组长,一个月能挣3000多元。

  走进王小宾的家,陈桂花和赵银萍两位老师指着一张教具,正一句一句地教孩子指认卡片上的图案。简简单单的一个字,就教了3分多钟。

  王小宾是一名智力障碍儿童,因为幼时发烧导致智力受损,校园一天都没有进过。虽然生理年龄已经13岁了,但智力却如3岁孩童一般。

  对于如王小宾一般因为各种原因无法进入校园学习的孩子,红瑞燕宝小学开展了送教上门服务。两位老师负责一个学生。陈桂花和赵银萍就是王小宾的送教上门老师,每周两次送教上门,陪着孩子看动画片学说话、认识动物等等。

  “作为一个移民村,红瑞村的学生家长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老师也因此要付出更多。除了每月至少一次的家访、家长会和家委会、微信家长群等加强家校沟通外,还成立了足球、篮球、棋类、音乐、舞蹈、美术、书法等27个社团,丰富孩子的课余活动。不仅如此,我们学校的师资也显著提升,从最初的特岗教师,到如今许多优秀师资的调整,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陈桂花说,不抛弃、不放弃,让所有的孩子都能健康成长,正是红瑞村教育始终努力的方向。

  《礼记·礼运》中曾描述过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回首脱贫路,马孝明、马凤花、马兰……红瑞村9594个村民,犹记得刚搬进敞亮新房时的欣喜和有了就业门路的那份充实,“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梦想,逐渐照进了红瑞村村民的现实生活中。(记者 行衍)

【编辑】:张静
【责任编辑】:马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