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西吉县东南部的兴隆镇单家集,是一个回族聚居村。著名的“单家集夜话”就发生在这里。民族团结的种子在这里早已生根发芽。
在单家集的一条巷道里,一间没有悬挂招牌的简易房子颇有“人气”,这里是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先进个人”荣誉称号的村医边万忠的诊室。
在回族人口比例达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单家集,边万忠是为数不多的汉族村民。多年来,边万忠和当地村民相互帮助、互相关照,结下了没有血缘的亲情。
今年66岁的边万忠,行医已有42年。1974年,兴隆镇中心医院为乡村培养赤脚医生,22岁的边万忠第一个报了名。在边学习边实践的过程中,他的进步很快,掌握了一些普通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几个月后,边万忠背着药箱回到兴隆镇单家集村,成为村里唯一的赤脚医生。
边万忠深知,单凭几个月的培训远不能解决村民的医疗问题,他一边行医,一边努力学习医学知识,钻研古典医籍,最终凭借良好的医术和服务得到村民认可,逐渐闻名十里八乡。行医多年来,他始终坚守救死扶伤的行医初心,全心全意为村里每一个需要的人提供救治。
“在咱这个村,大家都和他亲得很,谁家的老人或娃娃生病了,不管天多晚路多远,他总会背上药箱赶过去。”在村民何秀萍的记忆中,边万忠是村里的守护者,总是及时出现在最需要的时候。
“村里人不管大病小病,只要叫一声,他准会第一时间赶到。”兴隆镇单南村党支部书记单云说,只要有人需要救治,边万忠再忙也会尽快赶到病人身边。
群众心中的好口碑,是边万忠用几十年的真诚和负责换来的。
从医多年,边万忠始终坚持用心对待每一位患者。遇到有人赊欠医药费,无论多少,他从不计较;遇上行动不便需要上门服务的患者,他也会随叫随到。
一次,村里一位单姓老人在山上挖马铃薯时突发心梗,由于距医院路程较远,去医院救治显然来不及。情急之下,得知情况的边万忠背着药箱跑上山,第一时间为老人实施急救,为老人后来入院救治赢得了时间,最终这位老人由于抢救及时转危为安。
几十年来,边万忠背着药箱走家串户,从步行出诊到骑自行车出诊,再到骑摩托车出诊,步履踏遍单家集以及周边村庄的大路小道。时间长了,村里群众凑钱在单家集的中心位置帮边万忠盖了一间简易诊所。
“诊所是大家一起帮忙开办起来的,我必须全心全意为村民服务。”一言既出,边万忠便用几十年来践行诺言。
在诊所开办的三十多年里,他为村民治病从不收取额外费用,医药费也总是按最低标准收取。“都是乡里乡亲,帮助大家解决病痛义不容辞。”边万忠常说。
多年的行医过程中,边万忠和回族村民结下了深厚感情。早些年,由于家里没有养牛,边万忠种地只能靠人力。回族村民单兴录看见了,便喊来了另外几名村民赶着自家的耕牛,轮换着给边万忠家种地。后来,在大家的帮助下,边万忠买了一头耕牛,村民哈文和就赶着自家牛,与边万忠合作种地。“老单和老哈他们帮着我犁了好多年的地,我们不是亲兄弟胜似亲兄弟。”说起帮助自己的村民,边万忠眼里充满感激。
前几年,边万忠的两个儿子娶媳妇,村里的乡邻纷纷帮忙张罗,大伙儿把边万忠家的事当作自己家的事一样上心,喜事办的妥帖又体面,边万忠夫妇欢喜不已。
“这些年,在大家的帮助下,我们生活得很好。只要村民需要,我就继续坚持为大家治病。”虽早已到了退休年龄,但边万忠仍然“坚守岗位”,为大家服务。
边万忠与邻里团结互助的故事,是单家集民族团结的真实写照。得益于悠久的红色历史和和睦的民族关系,在单家集,各族群众亲如一家。如今,大家携手向小康生活迈进。(记者 马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