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塞上生金,山川染彩,农人们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近年来,我区上下团结一心,高质量推进“三农”工作,农业农村发展欣欣向荣。
“炊烟在新建的住房上飘荡,小河在美丽的村庄旁流淌,禾苗在农民的汗水里抽穗,牛羊在牧人的笛声中成长,人们在明媚的阳光下生活,生活在人们的劳动中变样……”
如今,徜徉黄河两岸,漫步六盘脚下,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美丽图景胜似歌中所唱。
产业兴旺夯实发展根基
“虽然已经闭园不接待游客了,但还是有人预约,一早接了几十个电话。”银川市贺兰县常信乡稻渔空间负责人赵建文,于1994年开始创业,用9年时间把一个占地不足50平方米的粮食加工小作坊,发展成为一个年加工水稻5万吨的现代企业。富有创业激情的赵建文,在常信乡四十里店村流转土地5100亩,通过种彩色水稻,稻田里养蟹鱼,又用8年打造出一幅“稻渔空间”的精彩农田画。
调优结构、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产业兴旺撑起了乡村振兴战略。
“每年向周边地区提供蟹苗种2万公斤,直接带动稻蟹种养1万亩,实现一地两用、一水多收、节本增效,辐射带动500多户增收,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产值2300万元。”赵建文运用新理念,发展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破解了“为种而种、为养而养”的传统农业困局,走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
走进彭阳县红河镇,远山含黛,深谷清幽。红河镇通过引水上山,改旱地为水地,发展矮砧密植苹果产业,探索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实现了林果产业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发展,形成了“乡村党组织领、企业合作社带、党员能人盯、人民群众跟”的产业发展机制,4年累计栽种面积7500亩。
今年秋收,园区300亩早熟苹果收入300万元,是传统农作物的10多倍。“园区涉及3个行政村389户,4年后进入盛果期,亩产优质苹果3000公斤,年总产值达7200万元,净产值4000万元以上,农户户均增收10万元。”畅想产业发展前景,园区负责人王前军信心满怀。
彭阳县近年立足实际和资源禀赋,加快一产调结构、强特色、树品牌,二产扩增量、促转型、增效益,三产做规模、提层次、强品质,培育产业链,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了农业从一产、二产到三产的高度融合与飞跃发展,鲜活地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走过以数量论英雄的年代,步入以质量取胜的新时代,宁夏山川绿色发展的底蕴更深厚。
生态宜居彰显幸福本色
“政府帮助我们盖新房,进行改水改厕。现在抽水马桶方便又干净,生活越来越体面。”10月25日,说起生活方式的改变,吴忠市利通区板桥乡高家湖村村民丁学民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小厕所,大民生。今年板桥乡实施厕所革命惠民工程,共铺设污水处理管网74公里,农村厕所改造项目惠及2840余户村民。
“以前农村人羡慕城里人的生活,现在反过来了,城里人羡慕咱的生活,看看我们的居住环境,真可以拿出来夸一夸。”对此,丁学民引以为傲。
沿着宽阔平坦的混凝土路,走进盐池县高沙窝镇长流墩村黄记台自然村,只见一排排青砖灰瓦的新民居错落有致,一栋栋造型别致的小洋楼赏心悦目,巷道干净整洁,草木葱郁,花圃花坛修剪成形。“每年都会有很多城里人来我们村旅游观光。”村民白学民说。
强弱项、补短板。吴忠市抢抓美丽乡村建设契机,集中力量整治城乡接合部、边远地区、水系周边、小集市、农房周边环境等关键点,累计投资42亿多元。通过实施“美丽村庄”示范项目、美丽小城镇项目、农村危窑危房改造、巷道及集镇道路硬化、给排水管网建设、厕所革命等举措,一个天蓝、地绿、水清、路畅、村美、人旺、业兴的美丽乡村悄然展现在人们面前。
我区各地坚持生态优先主基调,深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探索出城乡污水管网集中处理、农户分户式污水净化、乡镇集中式污水处理站处理、企业集中处理等模式,走出了农村环境治理新路径,昔日“垃圾靠风吹,污水靠蒸发”的现象一去不复返。
乡风文明提振精气神
乡村振兴,塑形、铸魂双轮驱动,乡风文明建设与时俱进。
前不久,郑建国获得了中卫市沙坡头区东园镇白桥村第一届“孝老爱亲、传承美德”道德模范。原来,郑建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移风易俗新风尚,两年出嫁3个女儿全部“零彩礼”,他的故事在当地传为佳话。
“郑建国在村里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白桥村党支部书记韩风云说。其中,获得“好媳妇”表彰的王晓燕于2013年结婚以来,总是利用周末时间,拎着大包小包从城里回到白桥村的婆婆家,给老人做饭,陪着老人聊天。
2015年7月,王晓燕的婆婆刘秀芝不慎摔伤腰部,生活难以自理,王晓燕贴身伺候,洗衣做饭、喂药按摩,端屎端尿从不皱眉头。王晓燕说:“我只是做了儿媳该做的事。”
秋天的泾源乡村云雾飘渺,一间间红砖瓦房的门庭上,悬挂着“幸福之家”“卫生之家”“团结之家”“和睦之家”等牌匾,彰显当地群众积极向上的精气神。
为更好地服务群众,满足群众需求,泾源县创新乡村治理模式,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广乡村文明实践积分卡制度“铸魂”和幸福农家“123”“塑形”两项工程,使农村环境和农民精神面貌发生脱胎换骨变化。泾河源镇河北村一度靠山吃山、越吃越穷,近年来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把绿水青山就地“变现”,生产生活环境全面升级,村庄面貌焕然一新,形成了“人人都是旅游环境、户户都有旅游项目”的局面,蹚出了新时代乡村善治新路。
如今,行走宁夏大地,移步换景,处处皆风光,生态宜居的乡村已成为人们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记者 剡文鑫 蒲利宏 张晓慧 杨志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