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绘新景,乡村盛开幸福花。
今天的中卫,无论黄河两岸,还是南华山下,随着全市全域旅游建设方略的强力推进,乡村旅游遍地开花,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又一支撑。
今年6月,是沙坡头区永康镇永乐村第四村民小组的村民最忙碌的时段,村主干道路、村部的建设工地上,到处是忙碌的工人和来回穿梭的机械……原来,这是为打造村上的观光农业园、休闲农场、农家乐、旅游农庄和农耕民俗文化展示馆,正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
近年来,永乐村通过发挥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以“旅游+”的效应,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有效助力农民增收,以产业发展,巩固了全村的脱贫成果。
“通过乡村旅游、乡村农业产业观光旅游,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是非常可行且效果明显的发展方式。”永乐村驻村第一书记吴伟说,永乐村通过发展旅游,加大对“富硒苹果加工+产业融合”的特色产业补助的力度,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又助推乡村旅游,积极引导、鼓励建档立卡户参与休闲旅游,特色传统农家建设项目增了收入,美了乡村。
“乡村休闲旅游是富民工程,对农民增收致富、城乡统筹协调、产业融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市扶贫办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强力统筹推进农旅融合,着力打造特色产业、旅游的融合,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有效带动贫困户稳定增收。
今年8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发改委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中卫市沙坡头区迎水桥镇沙坡头村成为当地唯一一个入选乡村。
近年来,沙坡头村依托毗邻沙坡头5A级旅游景区的区位优势,借助童家园子独特的人文气息、乡村文化和田园风情,将传统农耕产业转变为为游客提供服务的旅游服务业。如今,沙坡头村道路交通体系完善,建成了初具规模的集休闲、娱乐、观光、餐饮、住宿、水果采摘、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乡村旅游示范点及生态旅游观光基地,成为引领沙坡头区休闲旅游的示范村,为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
随着冬季临近,旅游业慢慢进入了休整期。鸣沙村党支部书记杨生宝走进村民家,拉家常、聊产业、话增收。
鸣沙村是“十二五”期间的生态移民搬迁村,凭借靠近沙坡头旅游景区这地理优势,鸣沙村把旅游资源优势和本村地理优势相结合,引进个人投资400余万元,吸引企业投资920万元,先后争取资金3900万元,打造特色村寨,带领村民发展集购物、餐饮、住宿于一体的旅游项目,带动村民从事购物引导、餐饮、住宿等服务,鸣沙村村民依靠发展旅游业于2017年顺利实现脱贫,2018年村民收入持续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67元。
如今的鸣沙村交通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洁净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村民收入稳定向好……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2017年,鸣沙村被农业农村部授予“中国美丽休闲乡村之特色民俗村”称号。4年来,中卫持续深化“旅游+”发展模式,新建乡村旅游点7个,乡村旅游焕发新活力。
“花海游园”千人徒步、“大美田拐”河道汽摩越野场地赛、“红梅杏花开”演唱会、“史店大集”农产品展销……近年来,海原县也倾力推进全域旅游,挖掘地方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健全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链条,坚持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推动乡村振兴、富民增收的重点,着力打造“两廊两核四镇”,相继建成贾塘乡黄坪村、九彩乡九彩村、海城镇山门村、郑旗乡吴湾村等旅游接待点和旅游扶贫村建设。
海原县田拐村是一个在脱贫攻坚中脱胎换骨的美丽乡村,这里群山环抱,一到春暖花开的季节,绿荫环绕的田拐村美如仙境,吸引了许多城里人和周边游客的到来。田拐村党支部书记杨彦俊说,随着一年一届文化旅游节的举办,田拐村在全县以及周边市县越来越有名气,来此游玩的游客也逐渐增多。田拐村不少村民也从中看到了增收致富的新路子,开起了农家乐。村民田志福是村里最早开农家乐的,他的农家乐第一年营业额就超过10万元,并带动其他村民一起经营农家乐。截至2019年8月,田拐村全村农家乐每年户均纯收入超过7万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在脱贫攻坚的路上,中卫结合地域实际,在探索与创新中,脱贫攻坚的步伐越走越快。特别是借助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把生态效益有效转化为经济效益,探索出了一条旅游扶贫之路,让很多贫困户借助旅游,不仅摆脱了贫困,也迈向了小康生活。(全媒体记者 李博颖 李启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