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项目。
走进银川智能终端产业园,工人们在电脑屏幕前操控着程序,一只只机械手臂正井井有条地进行着作业,多种智能终端产品的电子主板通过流水线完成生产和组装,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显示出这里的欣欣向荣。
近年来,银川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银川经开区”)依托智能终端产业园,围绕智能终端、智能装备、消费电子等项目引进整机商、配件供应商、供应链配套企业,创造出“产业招商”链条和“园区集约”的发展模式,为园区经济发展按下加速键。
快速承接和集聚产业转移
5月29日正式签约,6月15日完成工商注册、项目备案和项目入库,6月18日开始装修,7月29日装修进度条已经过半,预计10月底完成全面装修进入试投产……在银川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银川喜来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在15个已签约项目中飞速领跑。
“早上6点进厂,晚上11点出厂,4万多平方米的厂房灯火通明,多组人马多个环节同时施工,人歇机器不歇。”从项目负责人林关成的介绍中可以感受到,他对项目能够如期完成充满信心。他告诉记者,公司将投资17.3亿元建设智能电子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包括20条液晶模组智能流水线、24条全自动研磨清洗贴附生产线、25条机器人产品智能流水线等,预计2021年可实现产值15亿元。
为什么选择来银川投资建厂?林关成给出答案:公司今年下半年从深圳搬到银川,不论税收、政策还是用工协调方面,银川经开区都给予了一定支持。“疫情防控期间园区还为企业减免了房租,这些帮助为我们这些从东部转移过来的企业减少了很多压力,也能够让我们迅速进入状态。”
近年来,银川经开区积极抓好东部产业转移这一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园区资源优势、环境优势、政策优势,吸引了大批有扩产需求的优秀企业入驻。同时,以创新厂房租赁和企业自建相结合的发展模式,推动产业融合发展的综合体,实现东部产业转移的快速承接和聚集。
打造电子信息全产业链条
在银川经开区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一排排整齐的标准厂房内,6家企业正在紧张忙碌装修。从去年5月至今,仅仅一年多时间,一期项目已落地15家智能终端企业,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智能终端产业集群,正在银川经开区加速形成。
在深圳打拼多年,老家在内蒙古的马勇当初可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再次回归西北。2018年12月,马勇与银川经开区签订了协议,成为第一批入驻园区的企业。2019年年初他着手装修并搬进园区,第一年就实现了全面扩产,不论是生产线还是组装线,都比在深圳的规模扩大了一倍。
马勇告诉记者,将厂子从东部沿海搬到内陆,不光是为了响应国家政策、享受银川经开区的优惠政策。依托银川经开区完善的电子信息产业链,企业也节约了不少运营成本,很多合作在园区内就能实现。
“一个对讲机,我们生产主板,银川和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电池,银川闽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做外壳注塑,合作不出园区就能完成。三家公司的直线距离不超过5公里,无形中为公司节省了不少物流成本。”马勇说,随着企业入驻率越来越高,公司可以寻求合作的机会也越来越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目前,银川经开区已对接联系东部地区70余家智能终端企业,与20余家企业签订了投资合同。下一步,园区将加快智能终端产业园二期项目建设,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以大项目为龙头,小项目形成产业链做跟进支撑。
“拳头产品”填补银川空白
自主识别记忆建图、APP远程控制、规划清扫路径,美观智能的扫地机器人已成为市民居家的必需品,这样的扫地机器人在银川也能大批量生产。现在,越来越多生产电子信息产品的企业落户银川经开区,进一步创造了“银川速度”“银川质量”,他们的落地,也填补了我市智能终端产品的空白。
去年9月,深圳市美之影科技有限公司、深圳市轲轲西里科技有限公司结伴来银川考察,同年12月,两家公司便与银川经开区签订了合作协议。据了解,两家企业产品现已出口30多个国家,主要产品“美之影”导航仪年产100余万台,“轲轲西里”行车记录仪年产超7万台,在国内和国外市场都占有一定的份额。
现在,智能终端产业园一期15家企业全部落户,40万平方米厂房全部招满,全部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00亿元。接下来,银川经开区也将依托智能终端产业园各项目的陆续落地,以“模式+平台+品牌+产品+内容+推广”六位一体的组合拳战略,颠覆传统模式,助推企业向行业产业高峰迈进,并以智能终端这样附加值更高的产业为抓手,高质量实现“千亿园区”的目标。(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