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厂处理池。
西夏水库。
7月27日起,银川市三区两县连续三天的日供水量超过70万立方米,7月29日当天供水量达到76万立方米,比去年最大日供水量整整多了20万立方米。即便现在是夏季用水高峰期,居民也不用担心家里会缺水,这一切,都得益于银川都市圈城乡西线供水工程(以下简称“西线供水工程”)。
24小时随用随有
过去每到炎炎夏日,不少居民都会面临家里供水不足的窘境。现在,西线供水工程让不少居民用上了优质的黄河水,也解决了高峰期用水难的问题。
家住西夏区怡安小区的刘阿姨说,近十年来家里一直被水的问题困扰,夏季白天停水是常事,经常要半夜起来洗澡洗碗洗衣服,平时还得备上水桶水缸,趁有水的时候多存上点。
长城须崎社区的居民杨女士告诉记者,每年夏天用水的问题都让人头疼,经常是早晨上班没水洗漱,中午下班没水做饭,晚上洗澡还经常遇到洗了一半突然停水的尴尬。
其实,早在2019年之前,银川中铁水务集团有限公司就曾多次进行区域性管网升级,甚至花大力气扩建了位于西夏区文萃北街的第六水厂,将供水能力扩至每天6万立方米,却一直没能解决居民家中供水不足的问题。
西线供水工程通水后,存在多年的高峰期用水问题迎刃而解。“现在家里水管24小时有水,不用再准备大大小小的水桶,也不用担心小区的绿化和我们抢水,什么时候打开水龙头都有哗哗的自来水。”杨女士高兴地说。
据记者从银川市水务局了解,过去兴庆区、金凤区、西夏区分别从位于东郊、南郊、北郊的几块水源地取水。受全市供水总量的影响以及供水范围的限制,每到夏季不得不实行错峰用水。现在随着西线供水工程的建成,银川市三区两县的大部分居民彻底告别了供水不足的窘境。
终于能“拉开栓了”
7月30日上午8点,银川中铁水务集团制水公司经理张德全和往常一样来到工作岗位,经过仔细查看城市管网压力图,再结合当天的天气预告,这让他对当天的城市管网总用水量以及哪些管网需要调泵大概做到了心中有数。
张德全很少正常休节假日,因为对他来说,越是节假日,用水量越是会上涨,工作就越不能出错。现在西线供水工程通水后,不仅居民的用水有了保障,在银川中铁水务集团工作了30多年的张德全也感觉心里的压力小了不少。
“前几天的日供水量都超过了60万立方米,昨天刚下过雨,天气不太热,今天的供水量估计也会下来一些。”张德全告诉记者,如今哪怕天气再热一点,供水压力也不会太大,因为现在他们每天的供水能力最高可以达到90万立方米,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张德全说,往年赶上夏季用水高峰,就算投诉电话被打爆,供到极限每天也只有55万立方米。7块地下水源地的水量逐年减少,用水紧张时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直接影响全市的供水,那种焦虑难以言表。得益于西线供水工程,现在银川人也喝上了优质的黄河水,很多市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水压稳了,水量多了,水质也好了。
对于张德全来说,现在他们的人手也终于能“拉开栓了”。“以前要操心200多口深井,光是深井设备就有1000多台套,现在设备减少到100多套,大大降低了人工成本。过去一个调度中心要协调七个水厂,一旦哪个水厂出现问题,如果不及时调压,全市居民都无法正常用水,维修人员根本不够用,现在水源的问题解决了,这样的尴尬也成为了历史。”
106项指标保障水质安全
银川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地下水为单一水源的省会首府城市,曾经也是沿黄城市中唯一“守着黄河缺水喝”的城市,部分地下水源地已经达到超采极限,甚至出现了地下漏斗等问题。西线供水工程完成了从抽取地下水到引取黄河水的转型,如今银川实现了以地表水为主、地下水为辅的双重水源,居民的用水安全也得到了保障。
现在,西线供水工程从青铜峡金沙湾泵站抽取黄河水,经过65公里的管线到达西夏水库,经过沉沙、调蓄后源源不断送入水厂,再经过混凝、沉淀、过滤、紫外线消毒等水处理工艺,和全流程水质监测监控,106项指标全部合格后,再通过130公里的市政管网输送到银川市三区两县。
同时,银川市城市用水管理处也会对出厂水和管网水定时进行抽检,一旦发现水质不达标的情况就及时下达整改通知单,下一步还会进一步加大监测力度和检测频次。张德全告诉记者:“饮用水浊度的国家标准是不超过1NTU,现在经过处理后我们的水能达到0.12NTU,超过国家标准好几倍,这是值得骄傲的事。作为供水人,有生之年能够参与西线供水这样的大工程,让市民喝上放心的黄河水,我备感荣幸。”(记者 闫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