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中学部。
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中学部已完成建设。
为贯彻党的十九大关于优先发展教育事业的精神,提高银川市教育发展水平和质量,经银川市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自治区教育厅、银川市教育局等相关部门历时近一年的沟通对接,最终就合作举办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达成一致,2017年11月12日银川市政府与北京师范大学正式签署了合作协议。北师大银川学校的落户,将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源源不断地注入,打开了银川教育的新篇章。
突破层层难关建设未曾停步
2018年9月17日北京师范大学银川学校正式开工建设。一所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15年一贯制学校项目建设按下启动键。
首先建设的是小学和幼儿园部分,为了确保来年秋季招生正常投入使用,当年冬季,以往因气温太低建筑行业需停工“冬眠”,但建设方创新采用暖棚法施工,在幼儿园和小学的单体结构外,裹一层封闭的篷布,搭建成保温帐篷,顶板覆盖三层棉被,楼体内架设火炉,暖棚内温度控制在13℃~20℃,保证冬季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达标。小学和幼儿园部分2019年8月10日如期交付使用,当年秋季正式招生。
随后,项目方转场初高中部分的建设,计划今年6月30日前建成,不料突如其来的疫情拖住了复工人员的脚步,叫停了项目的整体建设,银川市代建中心工程科的赵得月告诉记者,他们在宁夏疫情形势有所缓和后,积极与银川市建筑行业管理处对接项目防疫工作,准备了充足的防疫物资,并且讨论形成了一套完备的现场防疫措施。在经过建筑行业管理处工作人员的现场检查,并通知合格后,3月1日正式复工,成为银川最早一批复工的项目之一。
五月六月是项目现场最忙的时期,工程在全体人员24小时的轮班中完成,竣工日期比原计划提前了8天,6月22日完成了竣工验收。目前学生课桌凳、教师办公设备等正陆续供货进场,开学前将准备齐全。
高中招生拓展到都市圈
去年投入的幼儿园和小学,因为好政策好资源吸引了不少家长的青睐,当年招生现场十分火热。
其中,幼儿园招生240人,通过审核的三区户籍1155名适龄儿童报名,远超招生计划书,最终通过全部公开摇号的方式录取。“这是银川引进的北京优质的教育资源,我们很认同其教育理念,而且还是公办园,对于我们工薪阶层来说太好了。”一位家长告诉记者。
今年7月28日金凤区民办学校电脑派位现场,记者了解到,北师大银川学校初中部招生10个班共400人,报名人数中通过资格复审的达498人。孩子幸运“中标”,家长高兴不已。“学校引进了北京师范大学这所全国顶尖高校的先进理念,能带给孩子更广阔的视野,这是我们家长所向往的。”家长杨海娥说。
今年秋季,幼儿园面向银川市三区计划招收12个班360人,小学面向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计划招收8个班320人,初中面向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招收10个班400人,高中面向银川都市圈(银川市三区两县一市、石嘴山市、吴忠市、宁东基地)招生,国际班面向全自治区招生,计划招收8个班240人。
师资队伍强大课程设置多元
“我们要用好用活北师大的资源,用好用活市委、市政府的政策,为党和国家培养有用之才。”北师大银川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徐岩涛说,基于这个目标,学校在校园管理、招聘师资、课程设置等方面下足功夫。
徐岩涛介绍,在校园管理上,上至校长团队下至班级规章制度,学校推崇民主管理理念,班级制度的形成,学生遵循学校委员会以及学校的制度基础上,自己研究制定,课堂上,老师注重过程与方法。在教师队伍上,学校依托于北师大教育集团统一招聘,硕士学历教师占63%,985、211高校毕业生达90%以上,而且对新聘教师进行入职培训,还逐步分派学校管理者与老师赴芬兰学习,提高老师素质。
除了落实国家课程,学校还有很多北师大银川教育集团开发的个性化、多元性的课程,徐岩涛说,英语双语课、传统文化课、数学嘉年华、自主识字、音乐、少儿编程等学科类和艺术类课程百花齐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学校在还将与地方教师队伍融合,相互交流,孵化更多的骨干教师,引领银川地区基础教育发展。
育人细微处家长心欢喜
学校把教育理念落到细微处,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教育理念很先进,课程丰富,比如孩子很感兴趣的自主识字课,让孩子现在识字量很大,也让孩子很自信,学习其他课程非常轻松。”一年级学生家长谢磊觉得,当初的选择是正确的。
“北师大对老师招聘严格把关,老师们年轻有活力、思想先进、视野开阔,与孩子相处更有亲和力。”这是家长周丽芳把两个孩子送来的原因,让她感动的是,孩子平常有吃饭慢且话多的坏习惯,老师陪孩子吃饭直到食堂剩下他一个,以足够的耐心和爱心帮助孩子纠正坏习惯。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书育人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在活动中,北师大教育集团的这一办学理念激励和引导着这所学校的每一位老师,用心教书,用心育人。徐岩涛表示,学校将举全力办成家长满意、社会认可、孩子健康成长的好学校,办成服务银川地区经济发展的优质学校,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记者 李姝 苏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