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不浪费,看似是自己的事儿,背后关乎的却是社会风尚,特别是对于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来说,节约还是浪费,更不是简单的私事。
近日,关于厉行节约、杜绝浪费,各地的措施和行动可谓不少。
比如,自治区机关事务管理局下发相关通知,要重点抓好食堂、接待宾馆等场所的用餐节约,改进餐饮服务方式;银川市金凤区机关食堂设置了“不文明行为曝光台”,对干部职工就餐过程中浪费粮食的行为进行视频抓拍,曝光的同时,报送金凤区纪委监委,对其进行相关问责……办法细之又细,让不少人感觉到一个“严”字。
可能有人觉得不适应:吃饭这么私人的事情,为什么要用条条框框来规定和监管?
首先得明白,浪不浪费,看似是自己的事儿,背后关乎的却是社会风尚,特别是对于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来说,节约还是浪费,更不是简单的私事。“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饭包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夜点灯笼访贫农。”一首歌谣道出了当年群众心中党的干部节俭奉公的形象。反之,奢靡享乐、庸懒散软的坏风气,对党员干部在群众中形象的销蚀,可怕程度不难想象。可以说,无论是“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的警戒,还是当前“过紧日子”的现实需要,或是从传承党的光荣传统的角度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意义都是不言而喻的。杜绝浪费奢靡之风,党政机关、党员干部有倡导推进之义务,更该承担率先垂范之责任。管得严一些、再严一些,理应如此,更该成为常态。
事实上,往前看,在与浪费的“交锋”中,不仅相关举措越来越严,制度上的“严”也越来越凸显。2013年中央印发了《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把厉行节约、反对浪费以党内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强调要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务支出和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这是给奢侈浪费者划定了制度上的“红线”,对于推进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具有重要意义。
也正是有了相关的硬杠杠,约束作用和震慑效果才会显著。只是也要看到,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些浪费现象时有反复,一些铺张行为禁而难绝,除了认识层面的欠缺,很大程度上也折射出一个问题:制度的执行还需再加力。当前,厉行节约、杜绝浪费日益成为社会共识,但也要谨防,随着关注力下降,监管的压力变小了,缺少制度保障,相关规定模糊,惩戒措施落地不到位,恐怕再多“严禁”和“不准”,也难免流于“一阵风”。
正所谓“少数人靠觉悟,多数人靠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中强调,要加强立法,强化监管,采取有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坚决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这正是着眼于发挥制度和机制约束性和长效性的要求。对党员干部来说,杜绝浪费,需要正面激励,更需要刚性的制度约束和严厉的惩戒机制,以制度规范行为,让节约从外在规定逐渐成为内化习惯。只有依靠落实长远管用的制度,形成利剑高悬不敢浪费、不能浪费、不易浪费的长效机制,才能在勤俭节约上作表率,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真正对浪费之风来个釜底抽薪。(杨柳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