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聚焦“六稳”“六保”让老百姓拥抱稳稳的幸福 -> 图片头条
乡村振兴战略织就的小康生活
闽宁镇上赶集忙 老市场有了新气象
2021-01-14 09:36:15   
2021-01-14 09:36:15    来源:银川晚报

  马志龙家的荞麦油圈。

  集市上人头攒动。

  1月7日的集市上,品类丰富的各种小零食。

  1、4、7日是闽宁镇镇区赶集的日子,天寒地冻,闽宁镇福宁村的集市却依然洋溢着满满的暖意。位于福宁村的老市场,则是闽宁镇最大的集。

  与以往不同的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之下村民们戴着口罩有序赶集。不经意间集市上多了返乡的外出务工人员、大学生。即将到来的阖家团圆日,让移民村的集市充斥着收获的喜悦,也洋溢着新时代移民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留住老味道生意就差不了

  “闽宁镇老马荞面油圈”是集市上的老面孔。老板马志龙今年59岁,老伴单金花今年57岁,靠着在集上卖油圈养育了三个儿子两个女儿。他家的荞面油圈红遍十里八乡,早在固原市西吉县硝河乡就是备受乡亲们喜爱的集市小吃。

  “这味道这么多年了没变,我就好吃这一口!”1月7日一大早,福宁村村民苏如林带着小孙子站在热腾腾的油锅跟前,等着第一轮荞麦油圈出锅。马志龙叫不上苏如林的名字,但知道这也是20年前一起移民到闽宁镇的老街坊。“味道不敢变,变了你肯定不来了!”说罢,两人相视大笑。

  10年前,马志龙和老伴在周围酒庄打工。进入冬闲时节,两口子就骑着电动车赶集卖荞面油圈。那时候,卖荞面油圈是一家人冬闲时候的主要营生。如今,马志龙膝下有12个孙子,早已不用靠卖荞面油圈糊口。“现在一天能卖2000个,一天赚200元,这点钱也就是我们两口子的零花钱。给孙子买个学习用具买个玩具,我们看着高兴。”老伴单金花一边娴熟地刮起一嘬荞面做成面圈,一边向记者絮叨着家常。

  一年又一年,从移民之初艰苦奋斗建设家园,到后来自力更生脱贫致富,再到如今乡村振兴共赴小康,马志龙一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面对喜欢他手艺的老街坊,马志龙有着无以言表的情结。“留住老味道生意就差不了。”马志龙说。

  健康养生育出多种粗粮小食

  马志保在集上卖爆米花已经9年了。最初卖的都是沾满糖稀的爆米花,这两年,不爱吃甜的,要原味爆米花的人多了起来。

  为了满足大家的健康养生需求,马志保又自己研究了小米酥、玉米酥等各种粗粮做成的新品,再撒点核桃、花生,特别受欢迎。顾客袁虎梅挑了一些小米酥和玉米酥,装了满满一袋子。“家里老人娃娃都爱吃,每次赶集都要买上点。”袁虎梅笑着,用手机付了款。

  曾几何时,在马志保的老家固原市海原县郑旗乡,村民赶集会从破旧的老棉袄里掏出满是褶皱的毛票,犹豫不决地买上一点生活所需。用小米、玉米、黑米、江米做零食是见不到的。马志保靠着这点小买卖养育着3个孩子。

  如今,村民们都用微信、支付宝付钱了,小米酥、玉米酥、黑米酥、江米酥也不是啥新鲜东西了,返乡回来的学生娃走在集上总要买点这口儿时就恋恋不舍的小零食。

  今天福宁村,明天原隆村,后天武河村……马志保走街串巷赶集,不错过每个村的集。街头吆喝两嗓子,碾压机一响就能引来不少嘴馋的孩子们。不同的是,马志保曾经是推着三轮车赶集,集上卖得最多的是粮油蔬菜,马志保是位新鲜客。如今他开着货车赶集,胸前挂着付款二维码,兜里揣着充电宝,他的粗粮小食成了父老乡亲健康养生的热卖品。

  呱呱糖夫妻日子越来越红火

  集市上有对特别的夫妻俩,男的叫谭学龙,38岁,女的叫赵海兰,36岁。平时在离镇区不远的红树莓种植基地打工的两口子,入冬后就靠着卖呱呱糖维持生计。

  每逢赶集,夫妻俩就早早推着小车分别占据市场两头。从巷口进入市场的村民能看见谭学龙热情吆喝,从巷尾离开市场的村民能看见赵海兰跟人称斤讨价。两口子卖呱呱糖从未涨过价,背后还有一条呱呱糖生产线。

  “弟弟在老家有个作坊,做好了呱呱糖拉过来我们负责卖。做呱呱糖的都是村里的老把式、老手艺!”谭学龙朴实一笑,露出洁白的牙齿。呱呱糖拉伸碾压的劲道,只有那些老把式才能拿捏得准。遇上嘴馋的顾客,谭学龙老远就吆喝道:“手工呱呱糖,黄米的、大米的、芝麻的,甜得很呐!”

  在摊子前摇摆不定的老汉冯远祥,盯着呱呱糖望了又望。儿子儿媳外出务工即将归来,一家团聚桌上除了瓜果总要摆点儿子儿媳爱吃的零食。“儿子从小爱吃呱呱糖,这家的呱呱糖8元一斤,这么多年没涨过价。”冯远祥称了20斤呱呱糖,满载而归。

  从西海固老家移民到闽宁镇。如今,谭学龙的孩子们可以就近上学了,他和媳妇务工不愁、生意兴隆,小日子越过越红火。谭学龙和赵海兰有个心愿,希望2021年他们的呱呱糖也能搭上电商平台搞起直播带货。乡村土特产走上城里人的餐桌,谭学龙希望他的呱呱糖能走在前面。

  移民村新气象赶集烟火里幸福长

  马志龙、马志保、谭学龙……他们是闽宁镇上最早的一批移民。他们靠着老市场养家糊口、脱贫致富。老市场建于2003年,那时集市上只有20~30个摊位,粮油、蔬菜、水果是主要的供给产品。

  随着大批移民的到来,老市场也从最初的几十个摊位增加到170多个。除了粮油、蔬菜、水果这些日常生活供给,集上多了服装、孕婴、美妆等各类生活必需品,麻椒土鸡、黄牛肉、油饼撒子满满地洋溢着乡土烟火。靠快手、抖音卖货,也成了摊贩们营销的新法子。

  农村媳妇穿衣打扮开始讲究潮流款式,村里嘎子也能买到心仪的奥特曼,老街坊还能寻到大山里那一口老味道,外出打工的归来开着小车到集上置办年货……不经意间,集上多了穿着高筒靴、烫着波浪卷的小媳妇,也多了一脸书卷气的返乡大学生。

  福宁村第一书记马宁告诉记者,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老市场设施老化、摊位紧缺,已不能满足村民们的赶集需求。于是,闽宁镇镇政府于2018年在新镇区又建起了新的集贸市场。集市大棚、新的摊位,让今天的闽宁人无论刮风下雨都能如约赶集。

  20多年过去,闽宁镇从一片干沙滩变成今天的金沙滩,政通人和、业兴家旺。每逢赶集日,镇上这两个市场总是热闹非常,日均人流量超过万人。

  赶集,既是移民群众回味老味道的高光时刻,也是移民村新气象的集体烟火。多少年来,集市一如既往演绎着移民群众忆苦思甜的幸福佳话。这里既凝聚着脱贫致富的烟火温暖,也憧憬着。(记者 陈玲文/图)  

【编辑】:王小梅
【责任编辑】:王小梅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