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别样清明一样情 -> 清明节习俗
清明民俗里的孝思与“诗意”
2021-03-30 11:40:33   来源:中国妇女报

  中国历来有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传统。曾国藩说,治家有八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中,“考”,指祭祀祖先。中国人特别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考”字,体现着中国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古代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呈现。每逢清明,人们都要在神圣的氛围中虔诚地给祖先奉献酒食、鲜花,追忆过往,感恩祖先,也规训自己的内心与言行。

  今年的清明节与往年不同,受疫情影响,很多人不能亲自到亲人的墓地去祭扫,但是对亲人的怀念依旧深深地埋藏在人们心底。即使在不能外出的特殊时间,人们还是有很多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怀念之情。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各种网络祭祀方式不断出现。虽然这种网络祭祀方式与传统的上坟扫墓不同,但是也能满足特殊时间内人们祭祀亲人的需求,为疫情影响中的人们提供一种祭祀亲人的新方式。

  对中国人来说,清明节的一个重要标签就是扫墓祭祖。回顾历史会发现,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清明节扫墓祭祖、缅怀先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了。我们知道清明不仅是个节日,它还是个节气,而且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兼具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汉代淮南王刘安在他的《淮南子·天文训》中就曾指出,“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春分后十五日,北斗星柄指向乙位,温暖清新的“清明风”到了。但在当时,清明只是一个节气,与自然物候和农业生产有关,当时还没有形成具体的民俗活动,也不是人们扫墓祭祖的日子。当时人们扫墓祭祖多集中在清明之前的寒食节。到了唐代,清明节就慢慢取代了寒食节,发展成了一个扫墓祭祖的民俗大节。除了扫墓祭祖外,清明节还将另外一个传统节日——上巳节的活动包含进来,即踏青游玩。

  古籍《岁时百问》中记载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亮,故谓之清明”。可以看出,“清明”这两个字表示天清地明的时刻已经到来,万木凋零的寒冬完全褪去,大地上冰雪消融,草木萌动,一派欣欣向荣。古诗句“佳节清明桃李笑”“雨足郊原草木柔”,都是对清明节期间的植物、气候的描写。

  实际上,清明成为春季期间扫墓踏青的时间点,首先取决于它的自然物候特点。“满阶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清明前后,草长莺飞、桃红柳绿、春色宜人,人们结束了寒冷冬季的蛰伏,纷纷走向野外,亲近自然。清明外出扫墓、踏青的原始意义在于顺天时,到了这个时候世间生气方盛,阳气发泄,万物萌生,人们以主动的姿态去顺应和促进时气的运行。外出扫墓、踏青,有助于人们吸纳大自然的纯阳之气,驱散积郁的寒气和抑郁的心情,催动生命的流转。

  清明时节是悼亡的日子。清明节的重要节日主题是扫墓祭祖,缅怀先人。俗语云:“鸦有反哺之义,羊知跪乳之恩”。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自然知道感恩。中国历来有慎终追远、报本返始的传统。曾国藩说,治家有八诀——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其中,“考”,指祭祀祖先。中国人特别讲究“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考”字,体现着中国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继承和发扬,也是古代礼仪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动呈现。每逢清明,人们都要在神圣的氛围中虔诚地给祖先奉献酒食、鲜花,追忆过往,感恩祖先,也规训自己的内心与言行。

  春天万物更新,大自然一派勃勃生机。“三阳开泰,万汇迎新,风消积雪,日动游尘”。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触景生情,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孝思之情,人们举行祭祀活动,表达心中孝思,“虔备一酌,孝思是伸,仰冀昭格,降鉴杯樽”,同时也希望获得祖先福佑,使得家族兴旺发达,“庇佑子孙,世代振振,丁财旺进,甲第相因”。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北宋开封的清明节时说士庶人家“自此三日,皆出城上坟”。全城的人都要去墓地祭扫。

  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我们固然知道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我们却愿意选择相信亲人、祖先能够接受我们的祭奠,感受我们内心中涌动的浓浓亲情,清明时节庄重、虔诚的墓祭是情感的、道德的、诗意的。

  清明节的另外一个主题是踏青游玩。宋代词人柳永曾说“正艳杏烧林,缃桃绣野,芳景如屏……风暖繁弦脆管,万家竞奏新声。”清明时节,桐花绽放,杏花盛开,桃花烂若云霞,人们倾城出动,寻芳觅胜。明代,清明时节的北京城,“四野如市,往往就芳树之下,或园圃之间,罗列杯盘,互相劝酬。都城之歌儿舞女,遍满园庭,抵暮而归”。扫墓之后,人们并不急着回家,因为还有一些重要的娱乐节目还没有开始呢。清明好时节,人们要在开满鲜花的树下或是园林中围坐,畅享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从指导农事的节气,到祭祀祖先、踏青春游的节日,中国古人赋予了清明更多的文化意义。在这个生机盎然的日子里,让生者与逝者对话,让现实与历史交接。与逝者对话,是血脉亲情的延续,是人伦孝道的彰显。与历史交接,是民族精神的传承,是时代使命的担当。自古至今,清明就是这样一个死亡与再生交织、悲情与希望共存的春天的节日。(邵凤丽,本文系国家社会基金青年项目“中华传统礼仪的文化内涵及其传承研究”(19CKS042)阶段性成果。)

【编辑】:马丽娟
【责任编辑】:马丽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