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专题 -> 2020 -> 别样清明一样情 -> 清明节习俗
清明节习俗|踏青:拥抱和谐自然
2021-03-30 11:38:45   来源:光明日报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这首广为流传的清明诗,道出的是人们郊游踏春、融入自然的轻松惬意。清明时节,万物更新、春意盎然,千百年来,人们都会选择在这个时刻相约出游,享受春服既成,“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自在。

  向云驹 文化学者、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

  我们今天所说的清明节,其实是古代“寒食”、“清明”、“上巳”三个节日的复合体。与其他传统节日相比,将节日与节气合二为一,是清明节的独特之处。它既包含着祭祖、缅怀先贤的情怀,也囊括了感受春天、享受山水的喜悦,还具备着提示按节气进行农事的功能。

  李汉秋 文化学者:

  中国人清明踏青、祓禊——临河洗浴以祈福消灾的习俗,不仅反映了人们在蛰伏一冬后欲与大自然亲近的心理需求,更是要表达在大自然生机勃发之际对生命大化的尊重。

  清明郊外上坟后顺便踏青,也是节哀自重转换心情的一种调节吧。为了顺应清明时节阳气上升、万物萌动之理,人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迎春健身活动,如荡秋千、放风筝、蹴鞠、拔河、斗鸡等……因此,今天的清明节也是一个亲近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节日。

  萧放 民俗学者:

  蹴鞠、秋千原是寒食节的著名节俗,后来也已成为清明的娱乐。杜甫诗云:“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如果说唐朝寒食与清明并列,清明地位逊于寒食的话,那么宋朝清明已基本上完成了对寒食的置代,除禁火冷食仍具寒食特征,清明已承担了许多原属于寒食的节俗功能。明清时期,寒食基本消亡,春季大节除新年外唯有清明了。

  清明时节,杨柳青青,自然界生机一片,人们借祭墓踏青郊游。一为怀旧悼亡,一为求新护生。寒食禁火冷食祭墓,清明取新火踏青出游。禁火为了出火,祭亡意在佑生。一阴一阳,一息一生。这也是后来清明涵盖寒食的内在文化依据。

  插柳或戴柳是清明特有的风习时尚。柳树为春季应时佳木,易栽易活,更得春气之先,在四野一片苍茫之际,最先吐出新绿。因此,在古人观念中,柳树非普通林木,而有神奇的效用。据说,民间新火的传递亦是以柳条传送的。贾岛“晴风吹柳絮,新火起厨烟”的诗句大概吟诵的是这一情形。柳木不仅带来新火,更是驱邪护生的工具,因此有“三月清明门插柳”的说法。新柳一般由人们在祭墓踏青时在墓地野外折回。宋人诗曰:“莫把青青都折尽,明朝更有出城人。”

  除门户插柳外,清明还有戴柳的习俗。人们以结成球状的柳枝或柳叶戴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城居的人们很喜欢这一习俗,鬓插青柳,既吉祥又有生气。事实上,春夏之交因气候的关系人们易受季节性的疫病侵袭,人们为了顺利度过这一危险时段,于是利用清明节俗预先进行禳解。这正是清明戴柳、插柳的原始民俗意义。

  清明节俗较早就出现了由神圣祭祀向世俗娱乐转化的趋向,在都市表现得尤其明显——清明祭墓成为踏青春游的日子,墓前分享祭品变成了郊游野餐,插柳日从民国时期起也变成了“植树节”。尽管如此,中国人的血亲观念与尊亲意识依然浓厚,清明仍为国人认祖归宗的孝心之日,“清明到,儿尽孝”的民俗图景至今在城乡仍历历可见。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下,有时我们真的有必要暂停脚步,回到自然、回到祖先安息的地方,重温先人的智慧,聆听传统的声音。

【编辑】:马丽娟
【责任编辑】:马丽娟
【宁夏手机报订阅:移动/联通/电信用户分别发送短信nxp到10658000/10655899/10628889】
宁夏日报报业集团 宁夏新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0-2018 NXNEW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宁夏银川市兴庆区中山南街47号宁夏日报新闻大厦 邮编:750001 新闻热线:0951-5029811 传真:0951-5029812  合作洽谈:0951-6031787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6412017001 国家广电总局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2908244号
新闻出版总署互联网出版许可证:新出网证(宁)002号 公安网监备案编号: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050号
工信部ICP备案编号:宁ICP备0500661号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编号:宁B2-20060004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法律顾问:言成律师事务所 电话:13369511100,15109519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