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朴的笔筒,时尚的地灯,造型别致的衣架、书架,典雅的茶桌、椅子……走进石嘴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贺兰山根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何生义的根艺坊,仿佛来到了一个由自然界的鬼斧神工与非遗传承人的妙手合力打造的奇幻世界。
这些常人眼中的“朽木”“枯木”,经过何生义的精雕细琢,被赋予了生命和灵气,变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吸引了许多人慕名前来观赏。“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经常要去贺兰山附近的一些厂矿企业,工作之余我喜欢到山上转转。因为贺兰山经常发山洪,许多枯死的树木被山洪冲下山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贺兰山山脚下,远远看见一只‘动物’立在那儿。走近才发现那是一个树根,我就把它捡回家做成了根艺作品,并根据树根的姿态,取名叫‘海豚’。”何生义惊叹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赋予了干枯的树根以新的生命,也从那个时候开始,何生义和根艺结下了不解之缘。
制作造型古朴、意蕴悠远的根艺作品,优质的树根是关键。“根艺讲求‘七分天成、三分加工’,造型优美的枯树根往往在悬崖峭壁上才能看到,像崖柏的枯树根,只能在高海拔的地方才能见到。”何生义说。贺兰山山脉海拔两三千米,其主峰高度高达3556米。山沟内,常常能见到干枯的榆树根、柏树根,而这两种树的枯根恰好是制作根艺作品的上好材料。为了寻找优质的树根,何生义的足迹踏遍了黄河两岸、大山内外。无论走到哪里,他都不忘搜寻各种各样的树根,水渠边、山脚下、深沟里、黄河边都留下了他“寻根”的足迹,即使路过农田看到被人丢弃的死树,何生义也要仔细看一看,他几乎踏遍了石嘴山大地的各个角落。有时,他只带上两个饼子、3瓶矿泉水,天亮出发天黑才回来,这就是何生义寻根的日常。就是这样,他攒下了数以吨计的树根,既有粗如巨橼的老树根,也有细如手指的小树根。
“如果说枯树根是大自然鬼斧神工造就的,那么后期的制作就是对大自然的延续。制作根艺的过程非常辛苦,需要像崖柏一样顽强、坚韧。”尽管寻找树根、制作根艺的过程很艰辛,但何生义怀着一腔热忱,一做就是20多年。
“根艺的起源是从实用性开始的。”何生义说,“我的祖父和父亲生活在惠农区燕子墩乡。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他们发现枯树的木料质地细腻、纹理清晰、结实耐磨,就将这些枯树加工制作成各种农具和日常的生活用品。”正是受了父辈的影响,何生义琢磨着将一些大型的树根和树干制作成根艺艺术家具,将现代家具的实用与树根的天然古朴融为一体,不露一点刀劈斧凿的人工痕迹,尽显枯树根的自然天趣。而那些体积较小的树根,经过他的“妙手”,变成了笔筒、衣架、地灯、挂钟、书架……原本干枯、了无生机的枯树根在何生义的手中,变成了造型古朴、实用时尚的根艺艺术品,真正实现了时尚与传统的完美融合。
“三分工艺,七分天成。优秀的作品就要靠作者慧眼识根。根艺有别于木雕和根雕,每件作品基本上都是‘孤品’,这也显示了根艺产品与生俱来独特的价值。”每一次寻来的树根,何生义从不急于加工,而是根据树根的自然形态审“根”度势、随形赋意,反复审视构思出颇有涵义和趣味的作品。何生义随手拿起一个树根,以制作根艺笔筒为例,给记者讲述根艺作品的制作过程。每一个枯树根在加工前,何生义都要认真观察、端详,用他的话说就是“审根”。当确定了创意、造型,就尽量选择硬度较高、年份较长的枯树根进行去皮、打磨、修剪,有时需要专业工具进行深加工,比如抛光、上蜡、喷漆,保持枯树根原有的颜色、材质。就这样,经过寻根、审根、去皮、雕琢、打磨、上漆、取名,一件天然古朴的根艺作品就制作完成了,每一个环节都凝聚着何生义的思考和智慧,以及对生活的感悟。
“贺兰山根艺化腐朽为神奇,将枯树根制作成艺术品摆件或者艺术家具、文创产品,在给人们带来自然美的同时,也会给人们带来奋发向上的精神启迪!”在贺兰山根艺与时尚的碰撞中,何生义得到了更深的感悟。(记者 徐波 张伟 实习记者 许婧 文/图)